青溪镇的清晨总是带着一丝湿润的凉意。张领军与苏清荷并肩走在石板路上,两旁店铺陆续开张,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半年来,他们已完全融入了这座小镇的生活,街坊邻居见到都会亲切地打招呼。
\"张先生,苏娘子,早啊!\"粮铺的赵掌柜站在门口拱手。
\"赵掌柜早。\"张领军微微颔首,苏清荷则笑着回礼。
两人今日打算去镇东的集市逛逛,听说新到了一批西域的香料。走到镇中心时,却见书院门前围了不少人,一块木牌上贴着\"诚聘教书先生\"几个大字。
\"书院招先生?\"苏清荷好奇地凑近看了看告示,\"要求通晓经史子集,品行端正,月俸五两银子...\"
张领军目光在告示上停留片刻,忽然道:\"我去应聘。\"
\"啊?\"苏清荷惊讶地转头看他,\"你...要去教书?\"
\"嗯。\"张领军神色平静,\"既然隐居于此,总要有个正经身份。教书先生最不起眼。\"
苏清荷眨了眨眼,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这半年来,虽然镇上无人怀疑他们,但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整日无所事事,难免惹人闲话。若能有个正当职业,确实更利于隐藏。
\"那我陪你去。\"她挽住张领军的手臂,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还没见过你教书的样子呢!\"
书院门房见有人应聘,连忙引他们进去。院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秀才,姓陈,须发花白,面容慈祥但眼神锐利。
\"这位公子要应聘教书先生?\"陈院长上下打量着张领军,\"可曾有功名在身?\"
\"不曾。\"张领军实话实说,\"但四书五经皆通,史书兵法亦有涉猎。\"
陈院长捋须沉吟:\"既无功名,按说不合规矩...不过近来学生增多,确实缺先生。不如请公子试讲一课,老朽再做定夺?\"
\"可。\"
书院不大,只有两进院落。前院是蒙学堂,十几个孩童正在诵读《三字经》;后院则是经学堂,七八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自学。陈院长将张领军带到后院,拍了拍手:
\"诸位学子,今日有位张先生来试讲,大家认真听。\"
少年们好奇地打量着张领军。这个新先生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气质沉稳内敛,与寻常儒生大不相同。
\"不知张先生要讲哪部经典?\"陈院长问道。
张领军环视一圈,目光在学生们脸上扫过,忽然问道:\"诸位读书,所为何事?\"
学生们一愣,有人答\"为考取功名\",有人说\"为明理知义\",还有个瘦高个少年大声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领军微微点头:\"今日便讲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走到讲堂中央,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乃儒家根本,诸位想必早已熟读。\"
学生们点头,有些失望。这种大道理他们听得多了。
\"但诸位可曾想过,\"张领军话锋一转,\"为何要以此顺序?为何不是先平天下,再治国、齐家、修身?\"
这个问题抛出,学堂内顿时安静下来。连陈院长都露出思索之色。
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犹豫道:\"因为...因为自身不修,则家不能齐?\"
\"不错。\"张领军赞许地看他一眼,\"治国如栽树,修身是根本。根深方能叶茂。但今日我要说的是——\"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每个人:\"修身之法,与时俱进。\"
\"请先生详解!\"瘦高个少年迫不及待地问。
张领军不疾不徐道:\"孔子生于春秋,讲仁礼;孟子处于战国,言仁义;朱子逢南宋,倡理学。皆因时制宜也。今我等身处大燕王朝,西北胡人虎视,东南海寇猖獗,朝中又有党争...此时读书人当如何修身?\"
他这番话说得大胆,连陈院长都变了脸色。谈论朝政可是大忌!
但学生们却被勾起了兴趣,个个伸长脖子等着下文。
张领军见火候已到,继续道:\"修身首在明理。何为理?不仅是圣贤书中的道理,更是天下大势、民生疾苦。诸位闭门读书时,可曾想过边关将士正在浴血?可曾见过农夫挥汗如雨?\"
学生们面面相觑,大多摇头。
\"故我以为,今日修身,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通晓经典,也要了解实务。\"张领军说着,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地图铺在桌上,\"比如这位同学说要'治国平天下',可知大燕疆域几何?邻国有几?边关要塞在何处?\"
瘦高个少年涨红了脸,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张领军不以为意,指着地图详细讲解起来。他从大燕地理讲到边防形势,从赋税制度谈到漕运利弊,言辞简洁却切中要害,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连陈院长都频频点头。
\"...故而,真正的修身不是死读经书,而是明事理、知进退。小到待人接物,大到为国献策,皆需此心。\"张领军总结道,\"若有一日诸位能为官一方,望记住: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安邦如行医,治标更需治本。\"
学堂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刚才的讲解中。半晌,陈院长才回过神来,拍案叫绝:\"妙!张先生高见!老朽教书四十载,从未听过如此切中时弊的讲解!\"
他当即拍板录用张领军,月俸甚至加到了八两银子。从次日起,张领军便正式成为青溪书院的一名教书先生。
离开书院时,苏清荷眼中满是崇拜:\"没想到你讲得这么好!那些道理...我都听入迷了。\"
张领军微微摇头:\"不过是把游历所见如实相告。\"他顿了顿,\"修真之人虽超脱凡尘,但若不懂世情,终究是闭门造车。\"
\"那...明天我能来听你讲课吗?\"苏清荷期待地问。
\"书院不收女学生。\"
\"我可以扮成男子!\"苏清荷眼睛一亮,\"反正我有法术,稍微改变下容貌就行。\"
张领军无奈地看了她一眼,最终点头应允。苏清荷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自此,张领军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讲课不拘一格,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分析时政,甚至偶尔会讲些修真界简化过的养生之法,学生们受益匪浅。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他每月一次的\"实务课\"。这一天,他会带着学生们走出书院,或去田间观察农事,或到市集了解商贾,有时甚至模拟县衙断案,让学生们轮流扮演不同角色。
\"先生,昨日县里来公文说要加强保甲制度,您怎么看?\"一天课后,瘦高个少年——名叫李文的学生追出来问道。
张领军略作思索:\"保甲法本为防盗,但若执行过严,反扰民生。你可去走访镇上百姓,听听他们的想法,再作判断。\"
李文若有所思地点头离去。
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张领军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思考。渐渐地,他的名声传遍了青溪镇甚至周边村落,不少富户都想把孩子送来听他讲课。
这一日傍晚,张领军正在书房备课,苏清荷端着茶点进来。
\"累了吧?\"她放下托盘,轻轻为他揉捏肩膀,\"今天陈院长说,县太爷都听说了你的大名,想请你去县学讲学呢。\"
张领军摇头:\"不必。青溪镇就很好。\"
\"我知道你不爱张扬。\"苏清荷笑道,\"不过看到那些学生那么敬重你,我很开心。\"
她转到张领军面前,认真地说:\"你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整个人都在发光。那些道理...虽然是对凡人说的,但我觉得对修士也一样适用。\"
张领军若有所思。确实,修真之路何尝不是另一种\"修身\"?只不过修的是法力神通,而非圣贤之道。但万法归一,终究离不开\"明理\"二字。
\"明日我打算讲'知行合一'。\"他忽然说道。
苏清荷眼睛一亮:\"王阳明的学说?\"
\"嗯。\"张领军有些意外,\"你读过?\"
\"小时候父亲请的西席讲过。\"苏清荷回忆道,\"说是不但要知,更要行...就像你现在教学生的那些实务课。\"
张领军点头:\"正是。修真界也有类似道理——悟道需践行,闭门苦修难成大器。\"
\"那...等学生们放旬假时,我们出去游历吧?\"苏清荷趁机提议,\"就像你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张领军看了她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好。\"
窗外,夕阳西下,将书房映得一片金黄。院中的梨树已结出小小的果实,青翠可爱。苏清荷种的花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香气。
这样平静而充实的生活,或许就是另一种修行吧。张领军心想。修真不只是为了长生久视,更是为了明心见性。而教书育人,恰是磨砺心性的最佳方式之一。
苏清荷似乎感受到他的思绪,轻轻握住他的手:\"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张领军回握住她柔软的手掌,没有言语。但那一刻,两人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找到了此生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