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老太太瞅着易谭氏含着糖球慢慢顺过那口气,枯皱的脸上泛起层愁云。
她往炕沿边挪了挪,那双不太利索的腿在地上蹭了蹭,
闷声道:“你这病一倒,我这吃饭的事儿可就成了难题。
往常都是你给我端碗热乎的,如今你躺炕上,这里外里也没人能顾着我了?”
易谭氏心里一紧,刚顺下去的气又有点憋得慌:“是我考虑不周了。
您别着急,等他回来肯定会带几个窝头的……”
“带啥带?”
聋老太太打断她的话,往窗外瞥了眼,“粮本上的数儿金贵着呢,省着点用吧。
再说了,那凉窝头啃着刺嗓子,我这老牙可经不起折腾。”
她顿了顿,手在棉袄口袋里摸了摸,掏出块皱巴巴的手绢擦了擦嘴角,“我合计着,
还是得找柱子那小子。那孩子在轧钢厂食堂当厨子,手里头有俩手艺,做的菜香着呢。”
易谭氏点了点头,眼里露出些放心的神色:
“柱子是个热心肠的,您去说一声,他指定乐意帮忙。
就是…… 您老腿脚不方便,从咱这中院到前院,还有段道儿要走,
这天寒地冻的,您要是去茅厕,可得慢着点儿走。”
“嗨,我这老骨头硬朗着呢!”
聋老太太拍了拍自己的腿,虽然动作有点迟缓,可语气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咱这院儿里哪块儿是我不熟的?这点路算啥,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她挣扎着从炕上下了地,扶着墙根儿站稳了,
又回头叮嘱易谭氏:“你在这儿好生歇着,别瞎琢磨。
我先回了,等柱子回来做好了饭,先给你端一碗过来。”
说着,她裹紧了身上那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棉袄,佝偻着背,一步一步往门口挪。
走到门槛那儿,她又停下脚步,回头道:“你放心,我又不会白让他忙活。
我那柜子里还有街道办发的半斤红糖,回头给那小子拿去,让他给自个儿泡点糖水喝。”
易谭氏想再说点啥,可一开口又忍不住咳嗽起来。
看着聋老太太慢慢消失在门口的背影,她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聋老太太挪出东厢房,冷风 “嗖” 地一下灌进脖子里,她缩了缩脖子,
嘴里嘟囔着:“这鬼天气,冻得人骨头缝儿都疼。
腊月里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
聋老太太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小脚一挪一挪地往后院方向挪。
院里的石榴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风里晃悠,
跟许大茂那晃荡样儿似的,看着就不招人待见。
老太太啐了一口,心里头嘀咕:“这院里啊,除了刘家小子,
就属那小子最不是东西,油嘴滑舌的,没一句正经话。”
等她挪步到月亮门边,她扶着墙歇了歇。
墙根儿堆着过冬的大白菜,裹着草帘子,看着就喜人。
她瞅着后院西厢房的方向,那是许大茂家的位置,眉头不由得皱起来。
要不是惦记着娄晓娥,她才懒得往那地界儿去。
慢腾腾地过了月亮门,踩着青砖地往西厢房挪。
砖缝里的冰碴子被踩得咯吱响,跟她心里的念想似的,一下下往娄晓娥身上落。
“那丫头也是个苦命的,摊上这么个男人。”
她心里头盘算着,脚步却没停。
快到许大茂家门口时,她听见屋里传来许大茂的笑声,
那笑声尖得跟猫叫似的,让她浑身不得劲儿。
她清了清嗓子,故意把脚步声放重些,木头门 “吱呀” 一声被风吹开条缝,
她正好瞧见娄晓娥正坐在炕沿上纳鞋底。
“小娥子,在家呢?”
老太太扯着嗓子喊,其实她也听不见自己声儿大不大,就是习惯性地拔高了嗓门。
娄晓娥听见动静,抬头瞧见是她,
放下手里的活计招呼道:“哟,老太太,您怎么过来了?
这天儿多冷啊,赶紧进屋儿里来。”
许大茂正翘着二郎腿嗑瓜子,见老太太闯进来,脸 “唰” 地就耷拉下来,
瓜子往炕桌上一扔,没好气地嘟囔:“这老东西,耳朵不好使嗓门倒挺亮,
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招了雷公爷呢。”
他虽不敢大声嚷嚷,可那撇嘴翻白眼的模样,明摆着不待见。
老太太压根没瞅他,眼睛直往她肚子上瞟,脸上露出点笑意:“我来瞧瞧你。
身子骨咋样儿?可别累着。”
她一屁股坐到炕沿,冲着许大茂的方向扬了扬下巴,
“那小子没欺负你吧?他要是敢给你气受,你跟我说,我替你做主。”
风还在院里刮着,可屋里头因为老太太这几句话,倒添了几分暖意。
娄晓娥微微有了些眼热,连忙给老太太倒了杯热水:“您放心,他不敢。
来,您老喝口热水儿,暖暖身子骨。”
老太太接过杯子,手捂着暖乎乎的杯壁,
心里头盘算着回头得跟傻柱说道说道,让他多照看着点娄晓娥。
许大茂这小子靠不住,可不能让好端端的姑娘受了委屈。
许大茂在一旁瞧着,鼻子里 “哼” 了一声,扭过头去对着窗户,
假装看外面的风景,心里头却骂骂咧咧:“要你个老王八多管闲事儿,真是吃饱了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