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笑声爽朗道:
“杨宪,早朝上之事,若不说出,你心难安,故来见朕。”
杨宪答道。
朱元璋挑眉问:“何事?”
“皇上欲推行考成法,此良制能明晰百官所为,令行事有条不紊,考核亦清晰。”
“推行考成法,本为善举。”
“然有臣子拖延。”
“臣疑其惧此法行后,不能再懈怠。”杨宪隐晦言及。
朱元璋笑容更浓,鼓励道:“卿且言,何人?”
杨宪胆壮:“早朝上,李大人推脱考成法,令人疑其用心。考成法为善政,怎至李大人处成恶事?莫非李大人有所惧?”
“考成法乃皇上亲颁,定无虞,李大人却不上心,推三阻四。”
朱元璋笑容灿烂,点头间心生失望。
未料杨宪竟是背后告状之人。加之朝堂上其跳脱之态,朱元璋对杨宪已生不悦。
“卿亦如此认为?朕亦觉李善长对考成法不上心,往昔非如此。”
杨宪心中暗喜,以为朱元璋赞同己见,胆更大:“皇上,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其相位全凭皇上提拔。”
朱元璋含笑,目光审视杨宪。
他征战四方时,李善长献计众多,因李善长之助,他才得以创立大明。
他深知李善长的能耐。
对杨宪的作为,他同样洞若观火。
杨宪踏入中书省后,其一言一行,皆未逃过朱元璋的双眼。
其傲慢专横,任人唯亲,令朱元璋深感失望。
“杨宪此人,难担大任。”
朱元璋心中暗想。
若非刘基行事低调,不愿与李善长争雄,朱元璋也不会提拔杨宪,以制衡李善长的淮西势力。
朝堂之上,平衡各方势力,乃治国心术。
朱元璋绝不会让淮西一派独大。
第115章
御书房内,朱元璋遣走杨宪后,手执奏折,心思难定,目光游离。
片刻后,他转向身旁宦官:
“去请太子来。”
“遵命。”
宦官应声退下,派人传唤太子朱标。
“父皇,召儿臣何事?”
朱标声到人到,身影映入朱元璋眼帘。
朱标身着九章盘领窄袖赤袍,袍上金织盘龙,玉带束腰,皮靴踏地,眉眼间既有朱元璋的影子,又更似马皇后,一脸憨厚与温和。
朱元璋望见他,脸色转柔。
将方才之事告知朱标。
朱标面露惊讶,眉头轻蹙。
“杨宪真如此说?”
他未曾料到,杨宪竟会向朱元璋告密,他一直以为杨宪是正直廉洁之官,如同刘伯温一般,不料杨宪竟如此不安分。
“标儿,你以为杨宪与李善长如何?”
朱元璋问道。
“儿臣以为,杨宪之前所言,有所偏差。”
“杨宪与李善长分属不同阵营,杨宪之言,似有诋毁李善长之嫌。”
“李善长乃大明开国元勋。”
“乱世之中,他追随父皇,为父皇贡献诸多智谋。”
“昔日李善长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且在后方主管粮饷,功勋卓着。”
“其才能,众人皆知。”
“故杨宪言李善长无大才,我视之为个人偏见。”
“杨宪因政见不合,便对李善长加以诋毁,此人德行堪忧。”
朱标分析道。
朱元璋满意地望着朱标。
“分析得当。”
“继续。”
朱标略作思索,续道:
“杨宪虽德行有亏,但在扬州任知府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扬州连年丰收,功不可没。”
“这彰显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
“此点不容置疑。”
“然而,入中书省后,他被权势所惑。”
“如今仅是从二品参知政事,便敢在朝堂之上与李善长针锋相对,胆大包天。”
“若再晋升,恐无人能制。”
此时,朱元璋父子尚不知杨宪在扬州的政绩水分极大。
他一年内完成荒地开垦,实为虚假,不过是在荒地上覆盖黑土以欺瞒上级。
第二年上贡的粮食,大半是用朝廷救济款购买。
殿试时,朱元璋所赞赏的上等稻穗,亦是杨宪重金自商人处购得。
正因如此,杨宪得以从扬州知州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若朱元璋知晓此乃杨宪 ** ,定会怒不可遏。
朱元璋轻捋胡须,满意颔首。
“标儿,你的评判甚是贴切。”
“不枉费朕请诸多大儒教导于你。”
一番夸赞后,他心中暗想:
若标儿继承大统,必能慧眼识人,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然其经验尚浅,还需朕从旁指点。
思绪收回,朱元璋言道:
“杨宪此人行事骄横,任人唯亲,非良臣也。但其能力尚可,可用而不可重用。”
朱标点头,铭记于心。
转而谈及李善长:
“李善长贪 ** 势,然其用兵与谋略皆为一绝。若领兵征战,他负责后勤,可保前线无虞。但其贪权之性,对朕而言,利弊参半。朕可用权势驭之,令其效力。然其若紧握权势不放,必成大患。故对李善长,需谨慎以待。若实在难以掌控,那便……”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标儿,为君者,切忌心慈手软。该柔和时则柔,该强硬时,务必果断,否则后患无穷。”
“儿臣明白。”
朱标心绪沉重,却也深知其中道理。
“再者,刘伯温此人,傲骨铮铮。文人儒生多自命清高,他不为钱财权势所动,乃清正廉洁之官,一心为民,为大明效力。但此类人往往固执己见,若不愿为之,纵是砍头亦不肯屈从。这些人均非辅佐你的最佳人选。”
言及此处,朱元璋稍作停顿,望向朱标那淳厚的面容。
他心中尚有未言之语。
朱标,恐难以驾驭这三人。
刘伯温尚可,淡泊名利,革职即可。
但杨宪与李善长则不然,一旦他们位居高位,革职便如同夺命,定会心生异志。
朱标心慈,未必会对他们下手,此二人或成隐患。
朱元璋为防不测,再次郑重告诫朱标:
“标儿,当断则断,万不可心软。为帝者,须心狠手辣,否则难以镇服群臣。你可明白?”
朱标虽心中微有异议,见朱元璋神色严肃,终是点头。
他问:“父皇,既说杨宪、刘伯温、李善长皆不可用,那儿臣日后当依仗何人?”
总不能凡事亲力亲为吧?
朱元璋沉吟片刻,道:
“叶轩此人可用,他日后或可成为良辅。他不 ** ,不 ** ,虽对吾等无甚敬畏,却忠于大明,这便足够。”
思来想去,朱元璋最信任之人仍是叶轩。
此子虽时有戏言,然智谋过人,不慕权势,忠于大明,由他辅佐朱标,朱元璋最为放心。
他再次叮嘱朱标:
“标儿,叶轩可用,务必将其收服,他日后定能助你。”
皇孙离去后,叶轩得以在家中安心休憩两日。
叶府厨房,众厨忙碌,锅碗瓢盆交响,火焰噼啪作响,热闹非凡。
厨子们暗暗留意着角落的叶轩。
叶轩身着白袍,气质温润,正欲捧起一个密封的瓦罐。
“姑爷,在忙什么呢?”春蝉悄然走近叶轩背后,侧身探头窥探。
“这是我稍后要用的食材。”叶轩回头答道。
“好吃的?”春蝉眼睛一亮。
姑爷厨艺高超,虽不亲自下厨,但经他指导的菜肴皆非凡品,连沈府的顶级大厨也难以企及。
“要做何佳肴?”春蝉问。
叶轩见她兴致盎然,笑道:“臭豆腐。”
“臭豆腐?”春蝉一脸疑惑,随即又兴奋起来,想着又能品尝姑爷的手艺了。
厨子们瞥见叶轩手中的黑瓦罐,脸色骤变,手中的活计也停了下来,厨房瞬间静默,随即恢复常态。
叶轩唤来几位厨子,让他们将油锅、柴火、食材等移至花园,春蝉好奇地跟随。
“放这儿吧。”叶轩指向花园靠近庭院的大树下。
正当厨子们欲趁机离开时,叶轩喊住了他们。
“打开瓦罐,取出豆腐,别弄坏了瓦罐,里面的黑卤水还要用。”
厨子们面露苦色,却不敢违抗叶轩的命令,只好照做。
霎时,一股奇异的臭味从瓦罐中散发开来,迅速弥漫整个花园。
沈蓉等女子正好奇叶轩欲制何美食,突闻此味,精致的脸上露出难以形容的表情,纷纷以袖掩口鼻。
春蝉惊愕地发现瓦罐中藏的竟是“另类美食”,她慌忙从叶轩身旁撤至亭子深处,躲到了沈蓉与秋月之后。
空气中弥漫的异味令她几乎窒息,她以细长的手指掩住口鼻,脸上写满了惊恐,压低声音问道:
“姑爷,这便是您口中的佳肴?”
话语中满是难以置信。
春蝉不禁揣测,叶轩是否是在恶作剧。
叶轩淡然回应:“稍等片刻,臭味自会消散。臭豆腐,其名虽不佳,实则味美。”
厨子们捏着鼻子,手持乌黑方正的臭豆腐,面露难色。
姑爷竟对如此异味之物情有独钟。
回想上次叶轩品尝的牛下水,他们事后尝试,颇为满意,而今这臭豆腐,着实令人咋舌。
卤水漆黑,豆腐亦被染成墨色。
这东西,真能入口?
恐怕连狗都会嫌弃。
厨子们默默将臭豆腐夹入盘中,正欲逃离,却被叶轩唤住。
无奈,他们只得强忍不适,继续劳作。
“备好辣椒、蒜末。”
“加盐、酱油,拌匀。”
“将热油浇上。”
叶轩逐一吩咐。
厨子们依令行事,热油与调料相遇,发出滋滋声响,油花飞溅。随后,叶轩让他们将备好的高汤倾入,调料汁即刻备好。
“油锅热了吗?”
“热了,将臭豆腐入锅,炸至外皮酥脆,内里鲜嫩。”
叶轩继续指导。
厨子们照做,将乌黑臭豆腐投入油锅。
滋滋作响,臭豆腐四周翻滚着热泡。
一股奇妙香气飘散开来。
叶轩亲自上手,将炸好的臭豆腐捞出,置于盘中,再用铜剪刀将其剪成小块,发出清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