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黑龙江畔,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蜿蜒的江水。何雨亭站在军用越野车旁,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界碑,深吸一口气。这位即将调任总装备部的大军区司令员,此刻只带着一名作战参谋、一名干事和六名警卫人员,轻车简从地踏上了他军旅生涯开始的地方。
\"司令员,已经通知分区了,冷司令说他会低调安排。\"作战参谋小李低声报告。
何雨亭点点头,转身走向中间那辆考斯特中巴车。车门打开,一对看起来只有五十出头的夫妇缓步走下车来,男子腰板笔直,女子步履轻盈,完全看不出实际年龄——九十多岁的何大清和八十多岁的秦淮茹。
\"爸,妈,慢点。\"何雨亭伸手搀扶,却被父亲笑着推开。
\"用不着,我这把老骨头硬朗着呢!\"何大清声音洪亮,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比你上次见我时又结实了。\"
江亚宁拎着行李包从后面跟上来,惊讶地看着公婆:\"爸妈,你们这精神头比上次见面时更好了。\"
秦淮茹神秘地笑了笑,从随身的保温杯里倒出一杯清澈的泉水递给儿媳:\"喝点水吧,路上辛苦了。\"
江亚宁接过水杯,一股清冽甘甜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小啜一口,顿时觉得浑身疲惫一扫而空,连视力都似乎清晰了几分。她惊讶地看向婆婆,却见秦淮茹只是眨了眨眼,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三辆车组成的微型车队缓缓驶入汤旺河小镇。这个曾经荒凉的边境小镇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街道整洁,商铺林立,完全看不出当年艰苦的影子。
\"变化真大啊,\"何大清望着窗外感慨,\"83年那会儿,这街上就一个供销社,冬天买点白菜都得排队。\"
秦淮茹指着路边一家装修考究的海鲜酒楼:\"老何,那不是老唐头家鱼馆的位置吗?\"
正说着,一辆黑色奔驰S600缓缓停在酒楼门前。车门打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下车,锃亮的皮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子不经意间转头,目光扫过何大清一行人,突然愣住了。
\"何...何大伯?\"男子迟疑地叫道,随即快步走来。
何大清微微皱眉,随即展颜一笑:\"刘野?你这小子,现在人模人样的,我差点没认出来。\"
刘野激动地握住何大清的手:\"真是您!我还以为认错人了!\"他的目光扫过何大清身后的何雨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何...何将军也来了?\"
何雨亭微微点头示意。刘野识趣地没有多言,转向何大清:\"何大伯,您和阿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上次见您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您怎么一点没变?\"
秦淮茹笑着插话:\"我们老两口天天锻炼,吃得好睡得香。\"她瞥了眼丈夫,\"就是这老头子闲不住,非要到处跑。\"
刘野正要再说什么,秘书匆匆过来提醒签约仪式的时间。他只好掏出名片递给何大清:\"何大伯,您一定要联系我。清婉还经常念叨您和阿姨呢,说多亏了明婉姐当年的帮助...\"
目送刘野离去,江亚宁好奇地问:\"爸,这位刘总看起来很有来头?\"
何大清收起名片:\"当年他刚部队复员,在这镇上开了家店,实际上是个小混混,是明婉来这让他当了主演,那部《我的东北黑道生涯》的主演就是他。后来他没有跟明婉来京发展,明婉就拜托雨燕照顾他的生意,现在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东北山特产全国连琐呀。后来,他的媳妇也是明婉给他介绍的。你看,他的生意这么大。\"他指了指远处一栋高楼,\"看那'刘氏集团'的招牌,现在怕是汤旺河首富了。\"
汤旺河中心广场上,一幅巨大的海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海报上的女明星明眸皓齿,一袭白色长裙在风中飘扬,下面写着\"汤旺河旅游形象大使——唐蕾\"。
\"老唐头的孙女?\"何大清惊讶地指着海报,\"都长这么大了?\"
秦淮茹仔细辨认了一会儿,点点头:\"眉眼像极了老唐,尤其是那对酒窝。\"
分区司令冷绍波匆匆赶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向何雨亭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首长,分区司令冷绍波向您报到!接待工作...\"
何雨亭摆摆手打断他:\"老冷,这次是私人行程,不必声张。我父亲想尝尝地道的边防菜,你安排一下就行。\"
午餐安排在镇郊一家不起眼的农家乐。山野菜、本地鸡、狍子肉、小炸鱼,还有一壶当地特产的白票子酒,简朴却充满边防特色。何大清吃得津津有味,不时向儿子介绍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功效。
\"这个刺老芽,清热解毒;那个柳蒿芽,治关节炎最管用。\"何大清如数家珍,\"当年你妈膝盖疼,就是靠这野菜敷好的。\"
秦淮茹笑着补充:\"你爸那会儿为了采药,差点从悬崖上摔下去。\"
江亚宁听得入神,突然发现公婆面前的酒杯始终是满的,而他们只是偶尔沾沾唇。更奇怪的是,两位老人似乎对桌上的美食并不特别热衷,反而更享受讲述往事的过程。
饭后,车队继续向北,来到何大清夫妇曾经驻守过的渔点。乌苏里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形成一片平静的水域。岸边那栋木屋还在,只是已经换了主人。
\"看,那就是我和你妈当年住的房子,\"何大清指着江边一栋略显破旧的砖瓦屋,眼中闪烁着光芒,\"冬天零下四十度,屋里就靠一个小铁炉取暖。\"
秦淮茹轻轻抚摸木屋斑驳的外墙,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钥匙,熟练地打开了门旁一个隐蔽的小暗格。里面赫然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还在!\"她惊喜地叫道,取出铁盒打开,里面是一叠发黄的照片和几枚勋章。
江亚宁凑过去看,照片上是年轻时的何大清和秦淮茹,背景正是这栋木屋。令人震惊的是,照片上的何大清与现在站在身边的公公,除了衣着不同,相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何大清似乎注意到了儿媳的疑惑,不动声色地收起铁盒:\"雨亭,走,爸带你划船去!当年我可是这江上最好的渔把式!\"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九十多岁的何大清划桨的动作矫健有力,小船在他的操控下稳稳地驶向江心。何雨亭学着父亲的样子下网,却笨手笨脚地把渔网缠成了一团。
\"哈哈,你这司令员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何大清开怀大笑,接过渔网熟练地撒开,\"打鱼和带兵一样,要懂得借力使力...\"
渔网收起时,收获颇丰:一条五斤重的大胖头鱼,几条金黄色的嘎牙子,还有一条二斤多的红尾鲤鱼。何大清像个孩子般得意地向岸上的女眷们展示战利品。
中午,何大清亲自下厨,做了一锅地道的江水炖江鱼。他动作麻利地和面,在铁锅边贴上一圈金黄的苞米面饼子。江亚宁注意到,公公切菜时手指灵活得不像老人,翻炒的动作更是力道十足。
\"好吃!\"何雨亭夹起一块鱼肉,赞不绝口,\"爸,您这手艺比军区招待所的大厨还棒!\"
何大清满足地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他做的饭菜,突然正色道:\"雨亭啊,你现在位高权重,但别忘了根本。现在你和你二哥继承了这个传统。\"
以后,你的三个儿子,他掰着手指数道:\"老大从军,老二从政,老三从商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记住——做人要像这乌苏里江一样,表面平静,深处有力。\"
何雨亭郑重地点头:\"爸,我记住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引擎声。片刻后,两位军官小心翼翼地走进来。何大清一见就笑了:\"向延华?崔文明?是你们俩小子!\"
现任团长向延华激动地握住老首长的手:\"何大伯,听说您回来了,我赶紧从演习场赶回来!\"政委崔文明也红着眼眶:\"首长,您还记得我吗?当年巡逻路上的小崔排长...\"
故人重逢,话题自然转到边防变化上。向延华主动提议:\"何大伯,何司令员,要不要乘巡逻艇沿江走一圈?现在的巡逻条件可比您那会儿强多了。\"
巡逻艇上,何大清站在甲板前端,江风吹拂着他的面庞,丝毫看不出疲态。他如数家珍般指出每一个地标:\"那边是新开流,86年冬天有伙越境分子想从那过来...那是大石滩,每年开江时鱼最多...前面是李从田渔点...\"
何雨亭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讲述,忽然发现父亲在提到某些地点时,眼中会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仿佛那里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返程途中,何雨亭的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二姐\"两个字。他刚接通,何雨燕响亮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好你个何雨亭!带爸妈去边防都不告诉我!我还是从刘野那听说...\"
何雨亭笑着把手机递给父亲。何大清接过电话,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燕儿啊,爸没事,就是突然想回来看看...什么?你也要来?别别别,我们明天就回去了...\"
挂断电话,何大清从怀中掏出那个神秘的保温杯,给每人倒了一小杯泉水:\"来,都喝点,回去的路还长着呢。\"
江亚宁接过水杯,这次她仔细观察,发现水中似乎有极细微的银色光点闪烁。她抬头看向公婆,只见两位老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与水中同样的神秘光芒。
夕阳西下,三辆车在蜿蜒的边防公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何大清靠在座椅上,满足地闭上眼睛。秦淮茹轻轻握住他的手,两人布满皱纹却又异常柔软的手指交缠在一起,如同他们共同走过的漫长岁月。
何雨亭透过后视镜看着父母安详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次轻车简从的边防之行,将成为全家人最珍贵的记忆之一。而那些扎根在边防线上、代代相传的军人精神,也将如同乌苏里江的流水一般,永远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