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听后,眼中满是焦急,连忙问道:“大夫,那我该怎么办?这病可严重?” 崔婉安慰道:“公子莫急,您这病发现得及时,只要对症下药,很快便能好转。” 说罢,崔婉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蘸了蘸墨,略作思索,便在纸上沙沙沙地写下了一张药方。这张药方以清热降火的药材为主,其中有清热泻火的石膏、知母,解毒凉血的黄芩、黄连,还有生津止渴的芦根等,皆是针对男子的热证而精心配伍。
男子接过药方,脸上露出一丝感激之色:“多谢大夫,希望吃了这药能快点好起来。” 崔婉微笑着说道:“公子回去后,按时服药,饮食上也要注意,尽量清淡一些,多喝些温水。若有任何不适,随时再来医馆。” 男子连连点头,随后匆匆离去。
男子离开后,崔婉并未立刻继续整理病例,而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深知,虽然自己依据五行理论和季节特点,为男子开出了看似对症的药方,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千差万别。就如同之前遇到的那些病人,同样的病症,使用相似的药方,有些人效果显着,有些人却收效甚微。想到这里,崔婉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她在心中暗自提醒自己,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位男子服药后的反应。倘若效果不佳,还需进一步调整药方,或者深入了解男子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从各个方面探寻影响药效的因素,力求为每一位病人都能制定出最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从那天起,崔婉仿佛着了魔一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各种药材特性的系统研究中。每日天刚蒙蒙亮,医馆内还弥漫着清晨独有的静谧气息,崔婉便已端坐在书桌前,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药材样本,以及一叠厚厚的空白纸张,那是她准备用来记录的笔记。
她轻轻拿起一株人参,这人参根茎粗壮,须根细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崔婉将人参置于眼前,仔细端详其色泽、形状,随后又放在鼻下轻嗅,感受那独特的气味。接着,她拿起毛笔,在纸上认真地写道:“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等功效。” 写罢,她并未停下,而是陷入了沉思,脑海中回想着曾经遇到过的不同体质之人服用人参后的种种反应。
对于体质虚寒之人,服用人参后,面色往往会逐渐变得红润,精神也愈发饱满,仿佛身体内注入了一股蓬勃的力量;而对于体质燥热之人,若过量服用人参,便容易引发上火症状,如牙龈肿痛、咽喉干痛等。崔婉将这些细节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她的字迹工整而娟秀,每一个字都仿佛倾注了她对医术的无限热忱。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笔记越来越厚,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类药材的功效、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用药反应,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医道的深入理解与探索。
苏瑶在一旁默默地关注着崔婉的一举一动,看着小姐如此用心地钻研医术,心中既欣慰又感慨。她想起师父曾经说过的话:“医道无穷,唯有用心者能得其精髓。” 那时的她,虽对这句话有所感悟,但并未像此刻这般体会深刻。如今,看着崔婉每日废寝忘食地研究药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苏瑶深知,崔婉正是师父所说的那种用心之人。她的努力与执着,仿佛一道光,照亮了这小小的医馆,也让苏瑶对医道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一天,崔婉在研究一味新的药材时,遇到了困惑。她皱着眉头,反复查看手中的医书,却始终无法确定这味药材对于一种特殊体质的具体疗效。苏瑶见状,轻轻走到她身边,耐心地为她讲解起来。苏瑶的声音清脆而柔和,如同潺潺的溪流,在这安静的医馆内流淌。
又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万籁俱寂,唯有医馆内那昏黄的烛光摇曳闪烁。崔婉端坐在堆满医书与药材的桌案前,专注地研究着一味极为珍稀的药材。窗外,月光如水,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可崔婉却浑然不觉,全身心沉浸在医术的探索中。
她轻轻捧起那株药材,其模样奇特,根茎细长,呈暗褐色,顶端簇拥着几枚小巧的叶片,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略带苦涩的气息。崔婉先是细细观察它的外形,将每一处细微的特征都牢牢记在心里,口中还不时喃喃自语,描述着所见的细节,而后便翻开一本古老的医书,试图从中找到关于这味药材的详细记载。泛黄的书页在她指尖缓缓翻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每翻一页,她的目光都急切而专注,不放过任何一行文字。
当终于找到相关记录时,崔婉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她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又拿起另一本医书进行比对。她深知,不同的古籍对同一药材的记载或许会存在差异,只有相互印证,才能探寻到最准确的信息。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皱。遇到与自己认知相符的内容,她会轻轻点头,像是在与先辈们隔空对话,表示认同;而遇到相互矛盾或模糊不清之处,她便陷入深深的思索,眼神中透露出执着与困惑。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味药材的特性,崔婉决定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把小刀,将药材的根茎切成薄片,仔细观察其断面的色泽与纹理,随后又取来一个小瓷碗,放入些许切片,加入清水,用火炉慢慢熬煮。在等待的过程中,她紧盯着药碗,时刻留意着药水颜色的变化,以及散发出的气味。每一丝细微的改变,都能让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紧张与期待。当药水熬好,她用小勺轻轻舀起一点,放在鼻下轻嗅,而后又微微皱眉,用舌尖轻轻触碰,品味其味道。那苦涩的滋味让她不禁微微颤抖,但她强忍着不适,在心中默默记录下这一感受。
在这漫长的钻研过程中,崔婉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窗外传来第一声鸡鸣,她才恍然惊觉,天已破晓。看着眼前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以及那经过一夜实验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崔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疲惫却又满足的微笑。她深知,每一次这样的钻研,都是在向心中那个成为出色医者的目标靠近一步,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她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小姐,您看,这味药材虽然在常规记载中功效明确,但对于这种特殊体质,还需结合其平日的饮食、生活习惯来综合判断。” 苏瑶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桌上的另一本古籍,翻到相关的页面,指给崔婉看,“这里曾记载过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崔婉听着,原本紧蹙的眉头渐渐松开,眼中的困惑也被一丝恍然大悟所取代,她不住地点头,眼神中满是对苏瑶的赞赏与认同。“苏瑶,多亏了你,若不是你提醒,我还真陷入了死胡同。” 崔婉感激地说道。
此时,暖阁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地金黄。那金色的光辉仿佛为崔婉和苏瑶镀上了一层金边,映照着两人专注的身影。崔婉手中紧紧握着毛笔,面前摊开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苏瑶则站在一旁,手指轻轻点在古籍的书页上,眼神专注而认真。这一幕求知的画面,被阳光定格,仿佛一幅美好的画卷,充满了宁静与希望,见证着崔婉在医道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暖阁内,崔婉与苏瑶对坐于古朴的木桌两侧,桌上堆满了泛黄的医书与零散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们对中医知识的见解与疑问。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探讨着。崔婉手中紧紧握着一支毛笔,时而在空中比划,时而在纸上匆匆写下几笔,像是要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牢牢抓住。苏瑶则专注地倾听着,不时微微点头,眼神中满是认同与思考。
“苏瑶,你看这一味药材,在不同古籍中的记载,对于其适用病症的描述竟有些许差异,实在令人费解。” 崔婉秀眉轻蹙,将一本翻开的医书推到苏瑶面前,手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苏瑶接过医书,目光快速扫过,沉思片刻后说道:“小姐,依我看,这或许与地域差异以及古人记载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有些地区的气候、水土特殊,药材的特性也会随之产生细微变化,故而其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崔婉眼睛一亮,不禁拍手称赞:“妙啊!苏瑶,经你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这就如同不同地域的人,体质也各有特点,用药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那由衷的赞叹声清脆响亮,仿若春日里的惊雷,瞬间打破了知识探索过程中的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