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襄阳地区应该是文训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击败的第一个强敌。这条登临帝位的踏血成皇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初天下大乱时,老文自己忙着整合江淮地区基本盘的业务,又不想襄樊节度使宋舒攻占钱粮颇多的南阳府,继而北上吞并人口众多、富庶饶足的颍川府,或者威胁自己的基地水晶汝南府。
所以他就派文若跟冯延派出的颍川府邵之祁部一起合兵一处,进入南阳平原,帮助可怜的南阳知府抵挡大坏蛋宋舒的欺负。最终文若和邵之祁不负众望,把宋舒赶到荆州南边,彻底吞并了长江以北的襄樊地区。
宋舒被自己手下的襄樊军将领杀死后,他的地盘被文若和率兵八万东出夷陵的孟玄,还有带兵来阻止孟玄扩张地盘的李唐温茂三家瓜分。
也就是那个时候,小皇孙文觉刚好出生。
可就在这皆大欢喜的时候,原本向文训借兵抵挡宋舒的南阳知府突然就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当数万江淮军驻扎在襄阳和樊城之后,他就变成了江淮节度使地盘上的国中之国……
才驱豺狼,又来虎豹。
假途灭虢这一块,我说白了~(摊手抖腿)
文训也在解决了自己的老哥们徐州知府周进后,盛情邀请南阳知府去汝南文府赴宴,庆祝自己的宝贝大孙砸出生。
南阳知府明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可他敢不去吗?
最终,在经过一晚上的深思熟虑后,他还是决定动身前往汝南,远赴人间惊鸿宴。
文训很高兴,在宴席上一身酒气的搂着他的脖子说道:那个南阳府啊,空气潮湿、阴雨连绵、鸟不拉屎、地处偏远,还老被人盯上,有什么好的?你呀就留在汝南别走了,我们老兄弟一起下下棋喝喝茶多好~
什么?南阳府怎么办?
我看你儿子就挺有出息的,我向朝廷举荐他出任南阳知府!你放心,军务有我大儿子给他帮衬着,政务相信他自己能处理。天下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终归是他们年轻人的嘛~~
盆栽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水缸里养不出庞然巨物,咱们呐~就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去试试,看看他们究竟能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你说是不是?
南阳知府一听,那还说啥呀,我还有的选吗?
见他“自愿”留在风景秀丽、气候宜居的汝南,文训十分高兴,亲自跑了一趟,帮老知府搞定了房子车子和妹子,仆人下人和女人。
像他这样为大周做出过杰出贡献,未来还会为大郑做出杰出贡献的社会优秀人才和有着不小影响力的公众人士,自然不用像其他小卡拉米那样,交够五年社保才能落户。
后来,等一切尘埃落定、文训顺利登基后,给这位识时务的老知府封了侯爵,世袭罔替,准许他回乡养老。
而现任南阳知府,正是那位老知府的儿子、内乡伯,未来的南阳侯——杨立超。
可以说,只要不是失了智扯旗造反、或者弄出什么影响力巨大的恶性社会事件,三代之内,南阳府一定是姓杨的。
当地人甭管是屎尿屁还是刀枪炮,都是杨家这台豪华马车上的螺丝钉和小零件,亦或是前进路上的铺路砖和垫脚石。
但现在,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个恶性事件。为国家征战四方、捐躯赴国难的将士遗孀生病后不治而亡,遗留下来的两个孩子家产被夺、流落他乡。
你这个主政官员怎么当的?
别说你事务繁忙、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或者你实在不知情,这些在吏部考察表里叫做“推诿”。而在《大郑律》里,是一种叫做“失察”的罪名。
好消息是:没有闹到广泛传播、人尽皆知的地步。
不太好的消息是:秦王殿下和临颖郡公联名给自己写信了。
上一个让他俩联合写信的人是谁,杨立超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秦王殿下可以单独面见天子。这样的人在大郑,我们一般叫做朝廷重臣。
一句话就能决定杨立超脑袋上的乌纱帽是戴是取。
至于临颖郡公嘛……只有天子可以随时见到他。
其他人想见他,得看天时地利和塔罗。
但是相比于另一股压力,这二位带来的压力就稍微有那么点不够看了。
现在的大郑王朝全境,隶属于四大行营的在编野战军有四十八万,再加上殿前司的中央禁军三十五万,共计八十三万人。
如果再算上各地州府的乡军,人数直逼百万!!
如果让这帮成天舞刀弄枪、从乱世中厮杀出来、现在正在跟外族对砍的武夫们得知在南阳府的地界上,发生了为国战死的将士遗后家破人亡,病死的病死,挨饿的挨饿,祖宅被亲戚抢夺、儿女们无家可归,emm……
别说凌晨和韩登了,就是文训亲自出手都救不了杨家。
如果杨家昔日的政敌或者仇人再去《汴京时报》买个热搜,发几条“是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我保大家,谁保小家”之类的头版头条……
南阳杨家,不出三天就会从大郑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且这事儿只能归类于灵异事件或者鬼神之说,连皇帝都不敢继续追查!
杨立超看着眼前的御史台的南阳府采诗官老大、刑部的员外郎、殿前司第一司指挥,一个头两个大。
出现在蜜芸记的那名少年叫小石,他爹当年在江淮军到达南阳府之后,为了全家能有口吃的,选择参军入伍,进入了邵之祁所领导的部队,也就是殿前司荆襄兵团的前身。
这位普普通通的大郑士兵、铁骨铮铮的南阳汉子,参加过灭蜀之战、征讨荆南龚家、平定岭南等重大战役,最后在讨伐江夏府童礼的战争中不幸战死。
杨立超人都麻了……
没有丝毫犹豫,他喊来自己的儿子,叫他陪着从汴京赶来的刑部员外郎大人和殿前司第一指挥大人稍坐,许诺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然后便火急火燎的亲自带上人,和南阳府采诗官老大策马飞奔,直扑位于新野县城的小石家老院而去。
这位采诗官也急的不行,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南阳府全府上下的官员估计都要大换血了,他这个负责体察民情、考核吏治的御史台地方驻所长官首先就跑不掉!
御史台的老大林济远,连皇帝都敢指着鼻子骂,自己一个小喽啰,在南阳府也算塔尖尖了,可要是放到汴京,连个屁都不是……
要是让林大人喊去汴京问话,那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明察暗访,杨知府直接把小石的二舅、二舅妈、还有西郭的里正、新野知县以及县尉、县丞全部都绑到了县衙里,近乎咆哮的朝着他们怒吼,让他们赶快交代实情。
十万火急!!
新野知县天塌了!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治下辖区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能让知府大人亲自赶来过问。而且看他的表情和语气,好像还不是小事……
最终,还是里正扛不住杨立超带来的无边压力,一五一十的将事情和盘托出。
事情是这样的,小石的爹征战在外,家里全靠他娘一个人撑着,劳累过度,自然也就身体孱弱多病。
由于小石的爷爷奶奶早就在周末战乱中死了,所以他们一家多亏了姥爷和大舅的帮忙,才能撑着活下来。
去年,小石的大舅外出做工,不幸落入水中淹死了,大舅妈二话不说立刻改嫁。而原本由大舅一家负责赡养的姥爷,也落到了二舅和二舅妈一家头上。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小石的二舅是个街头混混,远不如大哥那样负责任、有担当,对亲爹不管不顾。而真正把持家中大权的二舅妈,则是动起了歪心思,拿姥爷的生活待遇要挟小石的母亲,经常在她面前哭穷喊累,哭诉日子的难过和公公给他们家带去的麻烦。
小石的母亲也知道二嫂是什么心思,但为人子女,哪有放任亲爹不管的道理,更何况爹爹和大哥之前还对自己一家多有帮扶。
于是,二舅妈像只牛氓一样,趴在小石一家三口孤儿寡母的身上疯狂吸血,把小石爹的抚恤金吸光了、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也吸空了。
雷打真孝子,财发狠心人。
等到小石的母亲撒手人寰、姥爷经不住白发人连送黑发人的打击同样离去后。这位最毒妇人心的二舅妈,撺掇着丈夫以监护人的名义,给里正送去十两银子,硬生生把小石和他妹妹、以及他们居住在新野县城里的院子房子通通吃掉。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没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两个孩子还小,需要有人来照顾养大。
可二舅妈的心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竟然把他俩送到一个江湖卖艺的团里,美其名曰“学门手艺”,实则是一脚踢开,彻底霸占了妹妹和妹夫奋斗了一辈子的家业。
得亏那伙江湖卖艺的还有点人性,没把俩孩子倒卖给人贩子,而是正常当学徒对待。但像他们这种走江湖的,饥一顿饱一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就有了后面发生在蜜芸记门口的事情。
杨知府一言不发的听完后,一张脸阴沉的都快要滴出水来了,额头和脖子上青筋暴起,拳头攥的死紧。
最后查完比对后一看账本,里正收了十两银子,而小石的二舅和二舅妈,房契地契银子加一块,八十四两。
这个结果,差点把杨立超给气笑了。
你缺银子可以跟我说,我给你啊!不到一百两银子,都不够府衙举办一场大型宴会的饭钱。可就是这么点银子,竟然差点要了他的老命!
哦,还不止,还有整个南阳府三州八县的口碑名声、几十名官员的前途、以及上千口人的脑袋。
好!好!好啊!
千里之堤,差一点就溃于蚁穴!!
“那一晚,新野县衙里的惨叫声响彻夜空,一直持续到了天亮”——《大郑往事》,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