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科技高层会议室的环形会议桌上,全息投影正立体呈现着“星际与深海联动发展战略”的蓝图,闪烁的光点在虚拟的星系与深海地形图之间穿梭,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持续两个小时的战略解读后,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与会者们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似乎都在消化刚刚听到的信息。
终于,技术研发总监李铭远博士率先打破了僵局。他是一位学者型高管,曾主导过“蛟龙3”深海探测系统核心算法的研发,在技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
李铭远博士推了推他那副防蓝光眼镜,然后熟练地调出了量子计算设备的技术参数全息图。全息图上的数据和图表清晰可见,展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张总,以我们现有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为例,在地面实验室模拟太空辐射环境测试中,当伽马射线强度达到 100mSv\/h 时,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从 300 微秒骤降至 15 微秒。”李铭远博士的声音平静而坚定,“而火星探测器往返任务中,太空辐射环境要比这复杂得多,量子计算设备的稳定性将面临巨大挑战。”
预计辐射剂量将达到地面的 500 倍以上,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现有的量子纠错码在如此高的辐射剂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根本无法应对这种指数级的衰减。他调出的实时数据显示,在模拟测试中,仅仅连续运行 72 小时后,计算错误率就已经突破了 12%的工程临界值。
生命科学部总监林薇接过话头,她熟练地操作着触控面板,屏幕上的画面瞬间切换成了生物舱的模拟场景。“智能生命支持系统的难点远超我们的预期啊!”林薇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我们曾经尝试将深海仿生技术移植过来,希望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在模拟火星大气环境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随着林薇的讲解,画面中的生物舱逐渐展现在大家面前。可以看到,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正在运行,但是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地球的 50 倍时,光反应阶段的酶促反应效率却大幅下降了 73%!这直接导致氧气的产出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三人标准舱的基本需求。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林薇继续说道,“更棘手的是,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在微重力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昨天的实验中,原本用于处理有机废物的嗜极菌突然发生了变异,这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释放出未知毒素,这一情况让人猝不及防。她迅速调出显微镜下菌群变异的动态影像,画面中暗红色的菌丝如同恶魔一般,正疯狂地吞噬着实验舱壁。这些菌丝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着,仿佛要将整个实验舱都吞没。
与此同时,负责深海技术的副总王浩也调出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实时探测数据。他的脸色凝重,眉头紧蹙,显然情况并不乐观。
“深海模拟太空环境的可行性研究遇到了瓶颈。”王浩的声音低沉而严肃,“我们在
米深海部署的量子通信测试模块,上周出现了信号紊乱。初步分析显示,深海的极端水压导致量子纠缠态光子发生空间畸变,误码率竟然达到了 21%,这比太空环境中的信号衰减还要严重得多。”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全息投影中展示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那一串串数字和曲线让人眼花缭乱,却也清晰地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
不仅如此,王浩接着说道:“而且,深海低温环境下超导材料的性能波动,使得我们在太空领域成熟的能源转换技术完全失效。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全息投影中,深海测试平台上闪烁的红色警报格外刺眼,仿佛在警示着人们这个项目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难。
市场战略部总监陈雨薇站在会议室的讲台上,她的目光冷静而锐利,与其他参会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她将全球航天市场预测图投射在穹顶上时,整个会议室都被那巨大的图像所吸引。
陈雨薇指着预测图,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尽管技术挑战确实巨大,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她的话语在会议室中回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接着,她展示了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令人震惊。“根据这份报告,到2035年,星际探索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万亿美元,而深海资源开发产业也将达到8000亿美元。”陈雨薇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些数字的信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然后,她将话题转向了量子计算的辐射防护难题。“如果我们能够在两年内攻克这个难题,”她的语气变得更加激昂,“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火星基地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仅这一项订单,我们就能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情况,陈雨薇调出了竞争态势图。图上显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星际与深海联动领域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这意味着,谁能率先突破这一领域,谁就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陈雨薇的演讲结束后,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与会者们都在思考着她所提出的观点和数据,以及这些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