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纪录片?”于佳佳眼前一亮。
“没错。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赵工带着志愿者在老巷里行走的场景。通过镜头,捕捉到鞋底传来的细微震颤、井盖边缘的嗡鸣、墙根处气流的脉动。”
“然后呢?”于佳佳追问道。
“然后,我们可以后期加入骨传导音频,让观众戴上耳机后,也能感受到地下的震动。”姚小波兴奋地说道,“这样一来,观众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听地’的感觉了!”
于佳佳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
她立刻联系了秦峰,让他帮忙找一支专业的拍摄团队。
几天后,沉浸式纪录片《听地》正式开拍。
拍摄当天,赵工作为引导者,带着十名志愿者,沿着老巷缓缓行走。
每到一个节点,赵工就会示意大家静默蹲下,感受地下的震动。
志愿者们按照赵工的指示,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起初,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逐渐适应了地下的震动。
他们感受到了鞋底传来的细微震颤,感受到了井盖边缘的嗡鸣,感受到了墙根处气流的脉动。
这些震动,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
拍摄团队用专业的设备,记录下了志愿者们的感受。
后期制作时,他们加入了骨传导音频,让观众戴上耳机后,也能感受到地下的震动。
纪录片完成后,于佳佳信心满满地将它送到了审批部门。
她相信,这部纪录片,一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听土法”的价值,也能为它申报非遗,铺平道路。
影片试映会上,审批部门的代表全程闭目,一言不发。
散场时,他将于佳佳叫住。
电影试映结束,审批部门的领导全程闭目养神,搞得于佳佳心里直打鼓。
散场时,领导终于发话了:“你们不交规程,交这个也行——让人‘感’到,比‘懂’更重要。” 这话模棱两可,听得于佳佳七上八下,一时摸不着头脑。
走出影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刚刚停歇,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味。
赵工独自一人杵在巷口,他那根老拐杖,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缓缓地在地上划了三圈,一下,两下,三下,像是在给大地把脉。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李素芬也收摊了。
她利索地关上铺子门,顺手拿起那把用了半辈子的豆腐刀,在摊位的铁架上轻轻刮了三下。
“嚓、嚓、嚓”,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几乎就在李素芬刮完铁架的瞬间,整条老街的雨水篦子,像是被唤醒了一般,几乎同时发出了低沉的共鸣声,嗡嗡嗡的,如同古老的合唱,又像是在回应着赵工的“三击地”。
正巧路过的陈砚田,被这突如其来的共鸣声吓了一跳。
他掏出手机,准备发一条朋友圈,却意外地发现,手机里自动跳出了一条未发送的草稿短信:“爸,我现在听得见了。”他看着屏幕上的字,眼神复杂,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地将手机揣回了兜里。
第二天,陈砚田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突然,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喂,老白吗?帮我搞到一张下周市政府‘智慧城市升级方案’听证会的入场券……”
“智慧城市升级方案”听证会,与其说是听证,不如说是一场科技炫技大会。
人工智能交通调度,ppt上用酷炫的动态图展示着如何让红绿灯像人一样思考,流畅得仿佛堵车只是个传说;无人巡检机器人,顶着摄像头在地沟里穿梭,号称能24小时无死角监控,任何违规排放都无所遁形。
秦峰那小子要是在这儿,估计得当场赋诗一首,歌颂这赛博朋克照进现实的盛景。
郑卫东西装革履,站在台上,显得格格不入。
他原本就是个搞技术的,让他对着一帮子专家高谈阔论,比让他下地挖隧道还难受。
前面那些花里胡哨的提案,他听得直犯困。
好不容易轮到他汇报,他也没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奔主题:“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着,他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有些局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有人不耐烦地翻着文件。
郑卫东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一挥手,示意工作人员播放一段视频。
大屏幕上,出现了b7区老街的画面。
先是空旷的街道,然后是赵工拄着拐杖,一下又一下敲击地面的画面。
紧接着,是“粗碗讲习所”的学员们,拿着炭笔,在泛黄的纸上,小心翼翼地描绘着什么。
画面一转,变成了密密麻麻的传感器数据图表。
“这是我们在‘三击地’前后,采集到的数据对比。”郑卫东的声音有些颤抖,“大家可以看到,在赵工进行‘三击地’之后,地下的震动频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学员们手绘的《压力流动感知图》高度吻合。”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这是什么玩意儿?巫术吗?”
“压力流动感知图?我还能量守恒定律呢!”
“下一步是不是要请风水先生看管线走向?”
哄笑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开始离席。
郑卫东涨红了脸,站在台上,手足无措。他知道,自己这步棋走险了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盖过了全场的喧嚣。
“诸位,请安静一下。”
是白烨。
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然后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全场。
“我今天来,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的。我对所谓的‘传统文化’,一直持保留态度。”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是,今天郑工的汇报,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在追求‘智能’,追求用机器取代人的感觉,但我们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智能,不是取代人的感觉,而是让机器学会听懂人的沉默?”
“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人生活、呼吸、感受的总和。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只关注冰冷的数据,而忽略了人与土地的连接,那它还有什么意义?”
白烨的发言,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于佳佳知道,机会来了。
会后,她立刻找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趁热打铁,力推“城市触觉反馈系统”试点立项。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城市的重点区域,埋设一些仿生感知桩,模拟人体神经末梢,采集复合型环境信号。”于佳佳侃侃而谈,“这些感知桩,就像是城市的‘皮肤’,能够感知到微小的震动、温度、湿度变化,甚至是地下的压力流动。”
“这听起来很玄乎啊!”一个专家质疑道,“数据怎么量化?怎么归类?没有科学依据嘛!”
于佳佳早有准备。
她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其貌不扬的陶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罐子里装的,不是什么高科技材料,只是些不起眼的东西。”
她打开罐子,一股淡淡的豆腥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李素芬压完豆腐后的豆渣,还有赵工撒过的黄沙,以及周正礼老地震仪上的锈屑。”
“这不是样本,是‘味引’。”于佳佳微微一笑,“就像中医闻气味、切脉象,有些判断,始于不可测。我们的‘城市触觉反馈系统’,也是一样。它不是要取代现有的监测手段,而是要为它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基于‘感觉’的补充。”
“我们要做的是,让城市‘听’见,‘看’见,甚至‘闻’见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景象和气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最终,在多方博弈下,“城市触觉反馈系统”以“社会实验”的名义,勉强获得了批准,但预算却被砍得只剩下原计划的十分之一。
于佳佳倒也不气馁,能拿到立项,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
试点安装的首日,施工队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挖开路面,准备布设传感桩。
刚撬起一块地砖,底下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金属震音,像是有人在敲击古老的钟磬。
“卧槽,什么玩意儿?”一个工人吓得跳了起来,脸色苍白,“地下有钟!这地方不能动!”
姚小波闻讯赶来,扛着摄像机,对着坑洞一阵猛拍。
他发现,每当地面脚步的节奏接近8.7赫兹时,那声音就会回应三声短鸣,清脆而悠扬,像是某种神秘的回应。
“这频率……有点意思。”姚小波嘀咕着,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
于佳佳也赶来了。
她蹲下身子,仔细地抚摸着砖缝,感受着地下的震动。
“这声音……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她若有所思。
突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一枚小小的铜铃。
这枚铜铃,与当初在老泵站地下发现的那只,几乎一模一样。
于佳佳小心翼翼地将铜铃放入坑中,然后覆土压实。
当晚,监测设备首次捕捉到了一种稳定的、生物节律式的波动。
系统自动将这种波动,标记为“活态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