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姐一听,顿时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尖锐道:“你是我娘?我娘在屋里呢!你想骗谁?”
她狠狠翻了个白眼,扭头就往小楼走。
宋才人皱起眉斥道:“这孩子,怎么说话的!”不再理会郡主的抗议,将她拉过来便要摘项圈。
幸姐有记忆以来,还从没被这么对待过,愣了愣,立刻高声嚷嚷起来:“娘,阿娘!有人欺负我!”
几个宫人见状不好,连忙往小楼跑去。他们毕竟是下人,大郡主这档子事儿,实在有些复杂,他们也不好擅自开口。
还没进楼,张侧妃兴许是听见了动静,已经快步从屋里走了出来。
绍桢看着眼前的情形,皱眉道:“怎么回事?”
宋才人看见她却是一怔,下意识放开了郡主。
幸姐跑回绍桢身边,拉着她的裙子,指着那边无礼的女人告状:“娘,她想抢我的项圈给她儿子戴!”
宋才人听了郡主的称呼,一头雾水的,还是墩下身去先行了礼:“妾给张娘娘请安。”
四皇孙有些害怕这个新进门的妃母,听说爹为她杖毙了嫡母妃屋里的人。他缩头缩脑地行了礼:“张母妃。”
得了免礼,宋才人立刻询问地道:“娘娘,郡主这是……”
绍桢笑了笑:“才人进屋说话吧。”
进了一楼的正屋,地上杂乱无序地摆着好些箱子,狼藉得很。
屋里点了会儿炭火,已经暖了起来,绍桢找了张凳子坐下,摸着女儿的头发安抚,和宋氏说话:“原本想让屋里伺候的宫人帮忙整理,谁想没见着一个人影,我便让他们随意搬了,弄得乱了些。”
宋才人有种被拂了面子的羞耻感,自己的女儿回来了,就住在后头,屋里反而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平白在新侧妃跟前跌份,让人看笑话。
她含含糊糊地解释:“四哥儿想多几个人陪着玩耍,妾见后头这些人闲着,便让他们去前面服侍了。”
绍桢看了那男孩一眼,笑道:“男孩子活泼些,正常。”
宋才人忽然反应过来,自己一直在被动地应付张妃的言语。她为何会出现在此呢,还当家做主地整理郡主的屋子。而且,望着郡主如此亲近依赖张妃的模样,她忽然觉得有些刺眼。
宋才人问了起来:“听说娘娘在端本宫休养,可是大好了?妾不便去前宫,一直没探望娘娘,让您见笑。娘娘怎么有兴致往这边逛?郡主……”
幸姐警惕地盯着她。
绍桢将女儿搂在怀里,笑容温和道:“我正想同你说这事。你也知道,我在端本宫住了半个月,和郡主相处下来,看她聪慧可爱,心里很是喜欢。太子怜惜我刚刚失了孩子,便着我日后抚养郡主。我此番过来,便是收拾郡主的起居用物,一道带回奉宸宫去。稍晚些时候,太子身边的陈公公也会来和你说此事。只是到底我要抚养郡主,你不过来,我一会儿也会去前头和你谈谈。”
宋才人下意识站起身,不可思议道:“娘娘要抚养郡主?这怎么能行呢?她是我生的!”
幸姐的神情顿时茫然起来。
绍桢将孩子搂紧了点,笑道:“确实有失道义,所以我才要和你谈谈。你有什么想要的,只要不是太过分,我可以帮你和太子提。他会答应的。”
宋才人想也不想地拒绝了:“恕妾不能答应。”
绍桢看她如此,心里的反感倒是减轻了些。看来也不是全然不在乎幸姐。
她的语气更加缓和:“郡主醒来便失忆,她不认得你,只认我为母。你若强行留她,也无甚意义。”
“失忆?”宋氏神情错愕。
绍桢颔首:“不然太子如何留她在端本宫住了这么久,还不许任何人探视。便是要重新教她学规矩,省得白纸一张,随随便便见人,平白惹笑话。如今是养得差不多了,才能跟着我出门。”
宋氏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好像没听见她的话,朝着幸姐走近了几步,哄道:“大姐儿,你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亲娘,这是你亲弟弟啊。”
幸姐眼神陌生,连连摇头,拼命往绍桢怀里躲:“我不知道你!我娘在这里!”
绍桢亲了亲她的脸颊:“不怕,不怕。”
四皇孙年纪小,傻傻的反应不过来,已经忘了要项圈,呆呆喊了句“大姐姐”。
“不行,”宋氏见郡主如此,情知哄劝无用,不再做无用功,转而对绍桢道,“妾十月怀胎才生下郡主,娘娘纵然喜欢,也不能平白夺了她去!”
绍桢仍是笑:“所以我愿意补偿你。才人不如好生想想,现今还缺些什么。我会尽我所能满足你。”
宋氏谦顺的眉眼染上些许不敬:“娘娘这般自负?”
绍桢摇头:“自负与否,是我自己的事。才人只需考虑你想要的。”
宋氏咬着红唇,站了半日道:“不行。我不答应。我要去端本宫求太子爷收回成意!”
绍桢从容道:“我不拦你。只是你若去了,方才的话便当我没说。我已经知会了才人,如今我要带郡主回奉宸宫,等你说通了太子,再来找我要回郡主不迟。”
她吩咐粗使宦官们将地上的箱子原样搬回奉宸宫,牵着幸姐的小手往外走。
四皇孙喃喃地喊着“姐姐”,宋才人举棋不定地望着她们,没有跟上来阻拦。
宫人掀开门帘。
绍桢牵着幸姐走到青石路拐角,身后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张娘娘!”
宋才人追了上来。
绍桢转过身,微笑地看着她。
宋氏神情踟蹰:“娘娘当真能应我所求?”
绍桢有些失望,又有些轻松,道:“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能答应。”
宋氏咬了咬牙:“我想让四皇孙也去前头读书。”
可能是怕侧妃不理解,她还解释了一下缘由。
大明对于藩王,一向秉持着当猪养的态度。非嫡长子、非太子以外的皇子,多半都是藩王预备役,宫里自然很不重视其教育。皇子尚且如此,更别说是皇孙。
如今东宫之中,皇长孙由于是嫡长孙,开蒙后便由朝中大儒教导,二皇孙情况特殊,自小养在前宫,太子爷格外偏爱些,聘了张大人教养。三、四皇孙没有例外,都是由养娘教导,随便认几个字便行。
三皇孙还好些,吕侧妃出身高门,娘家未雨绸缪,从民间找了个精通经史子集的女先生,走通门路让她进宫,做了三皇孙的养娘,开蒙教授不在话下。
四皇孙就没这么幸运,宋氏是由宫人提拔上来的,大明的宫女都出身寒微,她娘家自然不能助力,四皇孙如今眼看着要成为东宫最不出众的皇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