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上任首辅后,秉承着“务实效而不求虚名,善调和而勿走极端”的理念,在仁宣之治的框架内,以民生为本,平衡皇权和文官的关系,限制宦官的势力。
在同朱长春说起的时候,她也相当的直言不讳。
长安:“我的建议依旧是,在朝堂上公布五年计划,而不是只有内阁大臣们知道未来朝廷的重心和方向。”
“如今有强势的君王,有我这样不贪权的首辅,所以君臣的关系才会如此和谐,可谁能保证以后会一直这样呢?”
“定下五年的工作核心,哪怕内阁人员有变动,哪怕新君尚未掌权,可有这五年的时间,也足够后继之君筹谋了,不至于一上位,就沦落到被内阁摆布的地步。”
对于这样有些杞人忧天,且怀疑后继人的话,朱长春也没生气,反而觉得长安思虑周详,“可朝堂局势变幻莫测,国家也总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万一这些计划到时候成为新君改革的阻力了怎么办?”
长安:“制定下大的方针政策,不要事无巨细,再添上一句,勿要死守规矩,以民生为本。”
随后朱长春就和内阁商议,又征求了百官的意见,将朝廷未来五年的重心放在休息养生和减税上。
宣和十三年的春闱,主考官是长安,取士子三百二十六人,其中杂科取士十一人。
春闱结束后,杂科进士全都被选入工部,跟随工部官员前往江南之地修水泥路。
其余士子也都各有选派,其中考上庶吉士者七人,皆入翰林院。
朝堂进入新的血脉之后,很多事情的推行就变得顺畅起来。
长安力主在户部成立惠农署一司,专职推广高产的粮种和农具,以及肥料。
在江南盛产蚕丝之地,建肥料厂,利用蚕矢沤肥,然后运往北方。
资助建厂的,都是江南的豪商,礼尚往来之下,工部的建筑队会优先修此处的水泥路。
北方战事已定,戍边的藩王也慑于朝廷的新火炮,无论是要军饷还是要粮食,都小心翼翼了许多。
宗室则在考科举和削俸的推行下,极大地降低了朝廷的消耗,虽然考上的没几个人,但削减的俸禄很是可观了。
户部官员在年底算账的时候,抱着厚厚的账册,看着各地的存粮和税收,高兴的都合不拢嘴,简直是太富裕了啊。
还没等高兴几天呢,长安就又来要银子了。
户部右侍郎:“大人,这国库才充盈,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拨银子呢,建乡学的事情,就再等一等吧,实在是河工那边要花大头啊。”
长安:“河工的钱不能动,先留出来,我要的钱是各衙门冰敬和炭敬省下来的那份。”
户部右侍郎大惊:“大人,这钱如果挪用了,那您会成为众矢之的了啊,可万万使不得。”
长安:“债多不愁,我还怕被人骂么?”
“你不要在这里打哈哈了,自从改烧蜂窝煤之后,这么多年来省了多少银钱你们心中有数,全都装进各衙门的钱袋里了,哪怕只拿出一抿子,也够开乡学了。”
“再说了,哪个城镇没有几间破屋子,至于纸笔消耗也不用担心,毛笔价贵,完全可以用炭笔,咱们图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识字明事理,不是指望着他们考进士呢。”
户部右侍郎:“大人,你当真是心怀天下......”
长安:“你也怀,你也怀,赶紧弄个章程出来,看看各地衙门要出多少钱,户部给拨多少钱才合适。”
等户部将花费算出后,长安就在大朝会上提出了此事,不出意料的,又被反对了。
长安:“郑大人数次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宝物将国库的珍宝坊都塞满了,新式农具和肥料的使用,也让高产作物更加高产了,各地的粮仓也都是满的,诸位摸着良心问问,真就拿不出这么一点儿银钱吗?”
“之前本官就说过了,屋子不用多好,能挡风遮雨就行,各地都有长安纸的作坊,羊毛和兔毛的制笔之法也已经教了下去,制笔的开销几乎就没有。”
“只不过是每日中午一个粗粮窝头,各地的衙门也拿不出来?”
有官员站出来:“大人,不只是每日的午饭,还有先生的聘用......”
长安:“这好解决,各地秀才和举人,都可以轮流去乡学教书,只要教满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去东山书院学习。”
“一些老童生和老秀才,以及没有等到候补的举人,也可以申请一直教书,到时候会让府学给予他们名誉身份,朝廷给发俸禄。”
“诸位,不能只是国富,还要民富,否则会乱的。”
宣和十四年,内阁首辅长安牵头,号召各地衙门为民生计,开设乡学,凡五岁以上的孩童,皆可入学识字,可免费读到十岁。
这个消息,是随着减免赋税,永不加科的政令下发的,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在翘首以盼。
长安和发财说到:“只有让孩子们都有书读,才能把更多的女孩子送进书院,让她们认字学知识,哪怕一个县里只读出来一个女子,那就是榜样,就是值得的。”
当然是值得的,当朝首辅大人是女子,这就给了许多人家震撼,生女莫不喜,独不见封侯拜相者也是女子。
宣和十五年,东出琉球岛的汉王遣子来朝,汉王的儿子只比朱长春小了几岁,但是风吹日晒沧桑的很,拜见了朱长春后,只用几句话就说清了过去十几年的经历。
“在东边海上转了一大圈,打下了好几个岛,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琉球岛常住,现在岛上都是咱们的人,岛也改名为长明。”
寥寥数语,其中的艰辛却也是可以想到的。
汉王儿子这次回来,主要是请求将那三千近卫的家小也都带去,毕竟彻底掌控了琉球,那就要过安稳日子了,将这些士兵的家人带去, 也是为了安定众人的心。
朱长春和百官商议后,决定大张旗鼓的布告天下,长明岛以后就是大明的土地,汉王世袭,然后再低调的通知那些人家,如有愿意走的,朝廷就派船去送。
有了汉王占下琉球的例子,陆陆续续又有藩王上奏,想为国朝开疆扩土,朱长春全都允许了。
宣和十六年,朱长春改革藩王镇边旧例,实行轮换制,三年一戍边,到期后换守卫之地。
这一年,孔逢春顺利考中了举人,被长安招到户部候补,负责各地的乡学勘察。
孔逢春:“大人,一些偏远地方的乡学,情况依旧不是很好,能上学的女童寥寥无几。”
长安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去找当地的衙门,如果一个家里没有一个女童能读书,那就先停了这家的肥料。”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鼓励垦荒,尤其是偏远地区,垦荒前五年不用交税,然后五年内只交一半的税,而这些地方开荒后,也是朝廷给运去肥料养地的。
长安:“你去基层转两年,多看看民生,也让老百姓看看你。”
等孔逢春再离开后,发财问长安:“你要培养她?”
长安:“嗯,是照着首辅的标准培养的,但还要看她自己了。”
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新官上任也会三把火,长安要想保住如今这些政策的延续,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个女首辅接班,至少要两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的让女子从后宅中走出来,否则现在这些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还会遭到反扑。
发财:“那她可以吗?”
长安:“可以,她是孔家人,天然就得读书人的拥戴,再去做乡学之事,就更得人心了。”
宣和十七年,朱长春封栩王任安南王,继续太宗的安南政策,镇边安民,拱卫大明。
同年,江南道徽州出了两位女秀才,孔逢春也考中进士,且在殿试中被点为探花。
礼部在给孔逢春制衣时,还专门来问过长安用不用改制新衣,被长安拒绝了。
长安:“不要特意去强调女子官服的不同,只要有越来越多的女官,衣服穿一样的又有什么问题。”
宣和十九年,长安主治黄河河道,同时疏通运河,保障漕运,巩固南北经济命脉。
在修河道和疏运河时,长安提议采取工役结合的方式。
即除了服劳役之外,朝廷还要出钱雇工,不能将这些压到老百姓身上。
除此之外,长安还将黄河的治水写成条例,经朱长春批复后,定做未来五十年不变之国策。
长安带着人,遵循“上拦,中调,下疏”的原则,五年内的短期目标是加固堤防,分流洪水,二十年的中期目标则是疏浚河道,减少淤泥,五十年的长期目标是植树造林,减少泥沙。
她还大胆提拔了禹城县令潘季驯,大胆应用他提出的植柳固堤治水法,鼓励百姓在河岸种植防沙林,以柳树和榆树为主,且朝廷会发放补贴。
此外,还在沿河高原之地推广梯田农业,以减缓雨水的冲刷速度。
还带着工部匠人,尝试建造类似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并在主堤外修建遥堤和缕堤,以作双重防护。
设立水则碑,记录水位变化,预测洪水。
建立河兵制度,进行专业化的堤防管理。
整理历代治河经验,将其着书成册发放各地。
宣和二十二年,黄河治水初见成效,长安以功封定安公,兼任太子少师。
宣和二十三年,长安以首辅之名上书改革。
改革之一在于官员的考成法,加入绩效考核,清理冗员,并建立河工考核制度,防止官员贪污治河经费。
新增民生指标,将乡学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女秀才的人数占比,纳入到官员的升迁考核之中。
改革之二在于财税的改良,在江南试点银钱双轨制,以缓解白银短缺。
设市舶司专项税,对下西洋的商队增收重税,严厉打击走私。
采用一条鞭法,即赋役货币化,减少中间腐败。
改革之三在于边防整顿,重用有才之将,重建立体巡边防御机制。
改革之四在于重建水师,加强海军力量装备,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改革之初,朱长春就站出来,表示此次改革皆为他的意愿,长安作为首辅只是执行者,有任何质疑反抗可以直接面圣。
宣和二十四年,武大牛去世,长安被夺情,依旧主持朝政的改革。
期间长安扶持专业领域官员,在户部和工部形成了实干派,成为了独立于党派的技术官僚群体,削弱清流的垄断,与宦官群体的兴起。
这十年间,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女子也有近百人,天生就被划分成了女官群体。
长安当初以不惑之龄高居首辅之位,焚膏继晷兢兢业业,至今已有十一年,这期间的夙兴夜寐辛苦之处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她看着身旁的孔逢春,看着越来越多的女官,看着文华殿里等着她上课的太子,只觉得任重道远,但也光明灿烂。
这个王朝还没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如今正值盛世,以王朝三百年周期来看,也才过了三分之一的阶段,所以很多问题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真正发展成什么样子,是谁也说不准的。
将藩王送出去开疆拓土也好,朱长春亲自南征北战也罢,眼下看着是一片辉煌之态,可强汉巨唐就在史书上看着。
限制宦官读书,限制锦衣卫的权利,可谁能保证,后继之君全都是强硬有能之人,到时候大权旁落,权臣当道,就真的比宦官祸国危害小吗。
还有就是开放杂科取士,允许女子入朝为官,以遏制党争,但谁又能保证,这些新入朝的势力,不会形成新的党争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只要朝堂上还有人,就一定会有党争分派的,这是历来都无可避免的。
而且就算长安走出了一条路,女子可以读书为官,但也免不了出现为官后就嫁人,然后辞官的现象,这种问题哪怕在后世都无解,更不要提当下了。
可就算如此,所有的一切都还是有意义的。
喝水会呛死,走路还会摔死,不能因为害怕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就因噎废食,否定当下的一切努力。
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汉王也已经扎根琉球,女子有了走出家门的权利,更多的民众开启了民智。
至少长安能说,她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会再出现一门大炮就轰开国门的惨状,也不会再有浴血奋战十四载,三千万亡魂无所归的国殇,历史车轮依旧滚滚前行,但却不必再受山河倾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