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的系统突然跳出警告提示,田毅一看,发现是关于刘汉准备转型海外布局的消息。他仔细阅读了一番,不禁嗤笑一声。要知道,当国家加速开放矿产领域给外资时(2005年商务部令第6号相关政策出台),民营资本在海外的矿产资源都会被列入「敏感资本管控名录」。刘汉这明显是对政府政策严重误读,居然还妄图洗钱,他的这番操作恐怕会成为血腥的海外标本。毕竟一旦海外矿产完成权力寻租,涉黑资本立即就会沦为弃子。
“帮他一把,南非倒是个不错的地方。”田毅嘴角弯出一条45°的弧线,眼中闪过一丝算计,随后拨通了卫星电话。此时,在吉隆坡的刘爽正对着一位埃塞俄比亚女人进行“深入研究”,比较非洲到底哪里的人更具魅力,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接通后赶忙慌乱地穿上裤子。
7月11日,北京昆仑饭店内,气氛略显凝重。某央企副总坐在桌前,手中的筷子轻轻点着地图:“刘总,您的爱国热情确实值得肯定,不过铀矿这事儿比较敏感……”说到这儿,他突然压低嗓音,神秘兮兮地继续道,“非洲纳米比亚境内 marenica 公司的铀矿股权,您吃下 25% 后转给中广核,相关手续我们来办。”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交易背后,却暗藏着毒丸条款:刘汉需先垫资 8 亿美金;中方“代持”铀矿权益;而汉龙集团则要承担所有海外法律风险。
“这他妈是拿我当白手套!”刘汉回到酒店后,愤怒地摔了一个花瓶。就在这时,传真机“嗡嗡”作响,吐出一份省委密函:「支持省属企业参与国际资源整合」——落款处张书记那刚劲有力的签名,让刘汉的瞳孔瞬间急剧收缩。
田毅将刘汉的事情安排后,目光再次转向原油市场。自5月下旬起,受美国汽油消费显着增加、炼油厂频繁发生事故以及夏季海洋石油生产受天气影响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犹如脱缰野马,逐步攀升。纽约 wtI 原油现货价格在6月27日首次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并且还在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朝着每桶70美元的价位攀升。
此时,室外温度高达38c,空调外机在酷热中疯狂嘶吼。田毅松开领带,慵懒地靠在柔软的真皮座椅上。百叶窗缝隙间透出的光线,像是锋利的刀片,割裂了满室的昏暗。
田薇娅轻轻将一份从传真机吐出的文件放在桌上——这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的股权穿透图,末尾聂圣哲的名字被红笔圈出,那红色浓得仿佛要渗出鲜血一般。“外资的白手套……倒是会挑主子。”田毅扫了一眼文件,冷笑一声。
“我没时间,你安排人去恭喜一下就行。这些老外,好的不学,找人背书倒是学得有模有样。”田毅头也不抬地对田薇娅说道。
就在这时,桌上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田毅微微皱了皱眉头,脸上露出些许不耐烦的神色,他伸手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声音:“您好,请问是田毅先生吗?我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的代表聂圣哲。我们公司诚挚地邀请您参加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共同捐献的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相关活动。”
“久仰大名啊,聂总监的《德胜员工手册》可是管理学界的‘圣经’啊。”田毅转着手中的钢笔,笔尖悬在“德胜 - 鲁班木工学校捐赠协议”的签名栏上方,似乎在斟酌着什么。
“哪里哪里,我们不过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做点实事……”聂圣哲在电话那头谦虚地回应道。
“巧了!我正想祝贺贵司的这一大手笔呢——”田毅突然抬高声调,话锋一转,“捐建木工学校,又联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登报宣传,这公益组合拳打得可真是漂亮!”话筒里传来杯碟轻轻碰撞的清脆声响,显然,聂圣哲的呼吸滞了半拍。
一个固定资产刚过两亿的企业总监,如果背后不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而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又不是靠着美国国际开发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 USAId)撑腰,先不说田毅会不会搭理他,恐怕就连业务部总监王强都不会轻易接他的电话,能接都算是给他面子了。
聂圣哲的笑声听起来有些发紧:“田总消息真是灵通,下周才正式开发布会呢……”
田毅将钢笔“啪”地一声重重敲在文件上,毫不客气地说道:“苏州工业园土地溢价三倍,聂总监用公益手段换取政策红利,这手段可比直接行贿高明得多啊!要不是最近实在太忙,我还真想亲自去学习学习。”
聂圣哲这一招,用外资全资子公司德胜进行捐赠,自己又担任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不但能帮外资树立良好的民生形象,自己也从中捞取好处,只不过做得太过明显,一看就是个先锋排头兵。
聂圣哲语速明显加快,试图辩解:“德胜一直信奉‘诚实勤劳’的理念,所有项目都经得起审计——”
田毅直接截断他的话头:“当然!贵司去年亏损 1000 万,全靠美国方面输血才得以维持。只是我很好奇……聂总监逼工人背诵《守则》还要扣工资的时候,念的是哪本‘圣经’呢?”
电话那头陷入了死寂,足足三秒。田毅在脑海中调动系统,快速浏览着德胜工人的匿名举报信:“螺丝必须拧成十字?马桶清洁要经过六道工序?聂总监这是把中国工人当成日本流水线机器人来训练呢?”
“那叫工匠精神……”聂圣哲不死心,再次搬出“工匠精神”的说辞。然而,这种商业化包装下的“伪匠心”,其真实目的不过是迎合市场对“匠人”的盲目追捧,将产品贴上“手工制作”“传统工艺”的标签,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简化核心工序。比如说一些量产的日用品,像陶瓷杯、文具之类,宣称是“匠人设计”,可实际上仅仅是在外观添加了一些传统纹样,内在工艺依旧采用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完全缺乏对材料、工序的深度打磨。其本质不过是营销层面的“匠心包装”,根本不是真正的工匠技艺传承。仔细想想,如果真要靠所谓的“匠心”生存,又怎么可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呢。
还有日本媒体高频传播“匠人故事”,像“寿司之神”“天妇罗职人”等等,导致社会大众将“长时间从事某一职业”简单等同于“工匠精神”,却忽略了“持续创新与技艺突破”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匠人”不过是在重复标准化操作,只是把职业身份进行了“标签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