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风卷着碎雨,打在东山沟试验田的塑料大棚上,发出“噼啪”的脆响。叶辰蹲在棚里,指尖戳了戳萎蔫的番茄苗,叶片软软地塌下来,叶背泛着不正常的灰斑。他心里沉得像灌了铅,旁边的温度计显示12c,比番茄生长的适宜温度低了整整5c。
“叶师傅,这已经是第三批了。”李怀德抱着膝盖蹲在地上,声音里带着沮丧,“前两批是疫病,这批又冻死,难道咱这山地真种不了反季节蔬菜?”
塑料大棚是上个月刚搭的,竹竿骨架还带着新劈的竹青味。县农业局拨了专项资金,想让东山沟试试反季节种植,要是成了,就能给村里添条增收的路子。可从育苗开始就没顺过——先是猝倒病,刚冒头的芽子成片烂在土里;好不容易育出壮苗,一场早霜又打蔫了大半,现在剩下的这些,眼看也撑不住了。
赵大叔裹着军大衣走进来,烟袋锅上的火星在潮湿的空气里明明灭灭:“小叶,要不……就算了吧。咱祖祖辈辈种麦子玉米,哪见过冬天长番茄的?”他脚下的泥地里,还能看见前几批死苗留下的枯根,像一道道细小的伤口。
叶辰没应声,只是掀开大棚边缘的塑料布,冷雨立刻灌了进来,带着股刺骨的寒意。外面的试验田已经翻耕过,黑褐色的泥土被雨水泡得发胀,明年要种的耐碱麦种还在仓库里,可这反季节蔬菜的事要是黄了,村里的增收计划就得往后推一年。
“问题出在温度和湿度。”小郑举着记录本跑进来,纸页被雨水打湿了边角,“白天棚里最高18c,晚上降到8c,湿度始终在90%以上,这条件刚好适合病菌滋生。”他指着记录的数据,“您看,番茄最需要的是白天25c、夜间15c,咱这差太远了。”
叶辰摸了摸大棚的竹竿,冰凉的潮气渗进指尖。“升温不难,难的是控温。”他望着棚顶,“烧煤炉会增加湿度,用电热丝成本太高,咱得找个不用花太多钱的法子。”
雨越下越大,棚顶的积水顺着塑料布的褶皱往下滴,在泥地上砸出小小的坑。李怀德突然一拍大腿:“我想起个事儿!上次去废品站,看见有堆旧太阳能板,说是坏了的,但晒太阳还能发热!”
“太阳能板?”叶辰眼睛一亮,“能行吗?冬天日照短,温度怕是不够。”
“可以加个储热装置!”小郑凑过来,在湿泥地上画了个草图,“用废弃的油桶装满砂石,白天吸收太阳能发热,晚上把热量释放出来,既能升温又能降湿度!”
赵大叔磕了磕烟袋锅:“这法子听着玄乎,能管用?”
“得试试才知道。”叶辰站起身,雨水顺着他的帽檐往下淌,“李怀德,去把太阳能板弄回来;小郑,算一下需要多少油桶和砂石;赵叔,麻烦您组织人清理棚里的死苗,咱重新来。”
接下来的三天,东山沟的人都在跟这些“破烂”较劲。李怀德带着几个小伙子,把十几块旧太阳能板擦洗干净,用铁丝固定在大棚顶上,线路接得歪歪扭扭,却真能在阳光下发热;小郑指挥着村民,把捡来的油桶锯成两半,装满河滩上的鹅卵石,在棚里摆成两排,像两堵矮墙;叶辰则蹲在育苗室,重新调配营养土,往里面掺了些草木灰——赵大叔说的土法子,能杀菌。
重新育苗那天,天放晴了。阳光透过太阳能板照进棚里,储热桶慢慢变热,用手摸上去温乎乎的。叶辰把新育的番茄苗栽进土里,嫩绿的子叶上还挂着水珠,看着就有精神。赵大叔蹲在旁边,用手指量了量株距:“比上次密了点,这样能互相挡挡寒气。”
可问题还是来了。第三天夜里,气温骤降到5c,棚里的温度计红线往下降,储热桶释放的热量根本不够。叶辰守在棚里,裹着两床棉被,看着番茄苗的叶片一点点蜷起来,急得直转圈。
“有了!”他突然想起什么,冲进工具房,抱来几捆玉米秸秆,在储热桶周围堆成圈,又在棚顶加盖了层旧麻袋。“秸秆能保温,麻袋能减少散热!”
天快亮时,棚里的温度终于稳住了,停在10c。叶辰掀开麻袋,看见番茄苗虽然还蔫着,却没像前几批那样枯死,心里松了口气,后背的衣服却已经被冷汗浸透。
赵大叔送来早饭时,看着这“土法保温层”,笑得露出牙:“你这招,跟咱冬天给菜窖盖草帘子一个理!”
日子一天天过去,番茄苗渐渐缓了过来,开始抽枝长叶。太阳能板和储热桶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白天能把棚温升到23c,晚上靠着秸秆保温,也能维持在14c左右,湿度也降了下来,叶片上的灰斑慢慢消失了。
有天早上,小郑突然尖叫起来:“开花了!番茄开花了!”
众人冲进棚里,只见翠绿的枝桠间,顶着几朵嫩黄色的小花,像撒了把星星。叶辰凑过去看,花瓣上还沾着露水,轻轻一碰,花粉簌簌往下掉。“成功了一半。”他笑着说,“接下来得授粉、坐果,不能大意。”
授粉那天,赵大叔的老伴带着几个婶子来帮忙。她们用棉签小心翼翼地蘸着花粉,动作比绣花还轻。“这活儿得细着来,”大婶子说,“就像伺候坐月子的媳妇,半点马虎不得。”
坐果期,棚里又出了新问题——果实长到乒乓球大小时,开始出现裂果。叶辰蹲在地里,捧着裂开口的番茄,果肉的汁液顺着指缝往下流。“是浇水太急了。”他盯着土壤湿度计,“前几天下雨,棚里湿度突然升高,果实吸水太快就裂了。”
这次,他们学乖了。李怀德做了个简易的滴灌系统,用废弃的输液管接在储水桶上,水滴顺着管子慢慢渗进土里,既保证了水分,又不会让湿度骤升。小郑则在棚里挂了几个湿度报警器,一旦超过80%就会响,像个尽职的哨兵。
当第一颗红透的番茄摘下来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叶辰把番茄掰开,汁水顺着裂口流出来,带着股清甜的香味。赵大叔咬了一大口,汁水溅了满脸,却笑得像个孩子:“甜!比城里菜市场买的甜多了!”
小郑掏出手机,对着番茄拍个不停:“得发个朋友圈,让他们看看咱东山沟的反季节番茄!”
消息传出去,县农业局的王科长特意跑来看。他蹲在棚里,摸了摸储热桶,又看了看滴灌系统,突然对叶辰说:“你们这法子虽然土,却解决了大问题。太阳能板储热、秸秆保温、滴灌控湿,这一套下来,成本比用电热丝低六成,太适合在山区推广了!”
叶辰望着棚里挂满枝头的番茄,红的绿的像串在枝上的灯笼。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遇到新的难题——也许是新的病害,也许是异常的天气,但只要像这样一点点琢磨,一步步解决,总有一天,这些难题都会变成通往好日子的台阶。
就像此刻,外面的雨又开始下了,但棚里的番茄还在悄悄生长,积蓄着阳光和水分,等着成熟的那天,给东山沟的人带来更多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