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在场有不少人就有些心动了,一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当真是很不错了。
比如一个不算富裕家庭,家中有一百两的银子,这些银子放在银行一年,就会变成一百一十两银子!足足有十两银子的利息!
十两银子?有多少职业一年能挣到十两银子?
钱生钱!钱越来越多啊!
有些达官贵人,家中的钱财本来就极多,由于担心安全等问题,他们的储存方式,就是将这些银子给藏起来。
那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可以将藏在家中地窖的白银拿出来,放在帝国银行?
越想越觉得有搞头啊!
只是会不会有风险啊?会不会出现银子去到帝国银行里面,就再也取不出来?
朱家可没有什么信誉,至于侯爷,他也是出现过对着京城百姓敲骨吸髓的事情出来的!
有些胆小,有些胆大,胆小的在观望,胆大的已经打算回去之后,就将钱财拿出一部分送到帝国银行!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宋应星他看着这些人的表现,心道果然一切都如侯爷所料的那般。
侯爷说过,想要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一定要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
宋应星是懂经济的,他显然也意识到了大明的财政问题,到底有多痛苦。
他早就意识到,大明的经济,到底是哪出问题了。
大明的经济,太依赖白银了。
太祖的时候,想要构建的经济体系,是宝钞加铜钱。
而宝钞被天家玩废了,铜钱良莠不齐,有些基本上都不怎么含铁,于是乎老百姓也愿意使用铜钱。
所以最后几乎是自发的,选择了一种货币作为主流,那就是白银。
但太依赖白银了!
但大明内部,白银太少了!所以白银几乎都是从外边来,至于具体是哪些地方,他并不清楚。
可以确定的是,有无数的白银流入。
但是后来,因为倭寇,因为外面进来的银子越来越少,大明的银子就越来越少。
然后就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更加确立了银子的地位,侯爷称其为银本位。
然后就崩了,银子越来越少,导致银子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交税又必须要交银子,原本一石粮食能换一两银子,后来就变成两石粮食才能换一两银子了。
贱卖粮食、卖妻鬻子才能凑齐交税的银子,天下不乱才是怪事。
而有钱人知道银子的珍贵,就留着,以至于流通越来越少,一条鞭法就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所以开源节流,需要同时进行,开源就是高额的利率回报,让那些有钱的人将钱放入银行,别他娘的铸造成什么壶啊盆什么的了。
然后再通过放贷、赈灾等手段,将这些银子流出去。
节流,那就是用兑换券来缓解白银危机,现在还不行,但是过几年,兑换券一直都能够兑换出白银,那在很多人眼里,兑换券本身就代表钱了。
既然反正兑换券都能换成钱,为什么不直接用兑换券进行交易呢?
而这个过程原本需要白银作为媒介,但因为百姓相信兑换券能换成钱,这个过程就不需要白银介入了,只需要一张名为兑换券的纸即可。
如此一来,危机自然可以解决。
当时听到这些的时候,宋应星都有些瞠目结舌了,什么是真正的高人?这就是真正的高人!
这些本质的东西,可能只有侯爷能够真正的剖析出,然后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最关键的,是侯爷真能做到。
要是换做其他人,建造这样一座银行是奢望,有如此多的保证金是奢望,发行几乎没有任何造假可能得兑换券,也都是奢望。
知道方法,也不可能做到!
想到这,宋应星转头吩咐道:“接下来这几日,每日让五成兵马司配合,四处宣扬,务必让京城的所有百姓,都知道存款的利率。”
一旁的秘书郎恭声称是,旋即离开。
成基命问道:“宋先生,除此之外,还有呢?”
他总感觉这个银行有点东西啊,存款利率如此之高,会不会还有其他东西呢?
宋应星说道:“当然还有的。”
“以后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都会建造一个帝国银行,如果不出意外,选址就在布政使司衙门旁边,从今以后,地方上缴的税务,纳税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当地帝国银行缴纳税银,换取兑换券,再入京以兑换券交税即可。”
“如此飞兑,可减少运输损耗,兑换券最大面额一千,哪怕交税十万两,也不过是一沓纸而已。”
“当然,兑换的时候,可能会支付一分的手续费。”
成基命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就像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虽说确实使得白银越发的紧缺,但确实可以提升效率,减少损耗。
而银行此举,更是将损耗降到最低,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损耗。
最离谱的是交税可以直接用兑换券交,那百姓对兑换券的信任,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再不济,这玩意儿也可以用来交税啊!
不像什么狗屁宝钞,朝廷只发不收,最后只能用来糊墙。
朝廷能收,那百姓自然就不必担心,如果不能兑换成白银,他们也能用来交税嘛!
至于一分的手续费,一百两银子就一两的手续费,并不算高。
不然若是运送白银、亦或者实物的税粮,在运送过程中需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损耗两成,都是正常的。
如此一来,地方银行也可以有一定的收入,纳税的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怎么看都是三方得利。
成基命越想越不错。
不只是他,周围的那些大臣们,都觉得非常不错,好像暂时看来,这帝国银行,确实是的利国利民之举?
宋应星继续说道:“除此之外,银行同样开启贷款业务,推行青苗法,春耕之时,百姓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每年的利率绝对不高于一成,秋后的时候可以以钱粮或者银子偿还。”
众人都点点头,这是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