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金兵入侵中原,钱景臻之子钱忱奉母命携铁券南迁江南。】
【1127年,南宋定都杭州,宋高宗赵构亲祭钱王祠,称赞钱镠“保境安民,功在东南”。】
【他命人将铁券从钱氏祠堂请出,公开展示三日,激发抗金士气。】
【陆游在《南唐书》中对比:“钱氏守铁券遗训纳土归宋,得享宗祀。李煜负隅顽抗,终成亡虏。”】
“咦?”
“这赵构一开始也是竟然也是主战派的?”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里都惊呆了,不可思议地说道。
他因为天幕的影响,之前对赵构印象很差,认为他就是软弱无能的废物。
结果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赵构力主抗金?!
好家伙,后来他是怎么变成那个样子的?
不过,这陆游是怎么回事?
这意思是建议求和吗?
刘彻一时间迷糊了,赵构和陆游的性格怎么反转了?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时,钱镠铁券在兵荒马乱中丢失。】
【六十年后的元朝时期,一位渔夫在黄岩南泽库打鱼时意外捞起铁券,钱氏后人随即购回这件祖传宝物。】
“这都可以?”
“我大宋都亡国了,钱家的丹书铁券却能失而复得!”
宋太祖赵匡胤张大了嘴巴,十分惊讶地说道。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宋朝皇帝对钱氏铁券的处置,堪称柔性政治智慧的典范。】
【承认其历史真实性,换取钱氏士族支持。】
【但彻底剥离前朝特权,杜绝法统隐患。】
【将“免死铁券”重塑为“忠孝图腾”,服务于新朝道德建设。】
【而钱氏家族配合完成这场转化,使铁券从“政治护符”蜕变为“文化资产”,反倒令家族跨越朝代更迭延续千年。】
【这一切,恰恰印证了钱镠家训的终极智慧:“弃虚名而守实德,去特权而存正道。”】
“嗯,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钱氏家族能得到宋朝皇帝如此信赖,只要他们不造反,就能安然无恙地传承下去。”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十分感慨地说道。
这不仅是与国同休了,甚至宋朝都灭亡了,人家却能传承到后世,为那个新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仿唐代制度重铸铁券,赐予李善长、徐达等34位开国元勋。】
【明朝铁券形如瓦片,分七等,镌刻功臣功绩与特权:“免其死罪,子孙袭爵。”】
【但很快,明朝铁券的“免死”承诺就迅速沦为讽刺。】
【李善长获免死两次,77岁被诛杀三族。】
【蓝玉免死一次,遭“蓝玉案”牵连灭族。】
【“免死金牌却不救命”,成为明代政治的黑色幽默。】
“噗!”
“朱元璋这事做的不地道啊!”
隋文帝杨坚正在喝茶,看到这里直接把茶水喷了出来,摇头笑着说道。
他也杀功臣,当初帮助他篡位的开国功臣,被他杀了大半。
但是,他都是给对方安个“谋反”的名头,直接杀了。
像朱元璋这样,先给人家免死金牌,然后又杀人,这样太不地道了!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中是吧?
“天幕又说这个!”
“咱都知道错了,咱接下来不杀了还不行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脸无奈,叹息着说道。
为何世人提到他,都是“杀功臣”呢?
咱老朱驱逐鞑虏,再复中华的功劳,你们是直接忽视了是吧?
不过,如今是洪武二十年,太子朱标还没早逝,李善长和蓝玉也还活着,一切都还来得及!
【1391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建昌知府钱用勤因任内税粮短缺被查实贪污,按律当斩。】
【其子钱怞为救父,携家中祖传的唐代丹书铁券面见朱元璋。】
【朱元璋命翰林院考据真伪,验证前朝遗物的历史权威性。】
【并且邀群臣共赏“稀世古物”,展示新朝包容前朝遗产的胸襟。】
【最后,他还亲题跋文赞钱镠“忠孝”,借古喻今敲打功臣:“钱镠守境安民,尔等当效之!” 】
【朱元璋虽以严惩贪腐着称,但经查验后认可了唐朝铁券的效力,赦免钱用勤死罪并归还家产,还将铁券交还钱家保存。】
【钱氏将朱元璋跋文刻匾悬挂宗祠,铁券供奉于浙江台州东门外“金书铁券阁”,成为地方文化地标。】
【朱元璋题跋反成家族护身符,明清两代钱氏凭此跋文屡获官府礼遇。】
“咦?”
“没想到我大唐的丹书铁券,竟在明朝兑现了?”
唐玄宗李隆基傻眼了,不可思议地说道。
这朱元璋则是奇怪,自己的免死金牌不认账,倒是认可了唐朝的!
“哼!”
“他朱元璋还不是为了自己?”
“他承认了唐朝皇帝颁发的丹书铁券,就是代表明朝是上承唐宋的正统王朝!”
乾隆看到这里,冷哼一声,十分不屑地说道。
朱元璋那个泥腿子的小心思,他一眼就看透了!
【抗战时期为避日军掠夺,钱氏后人将铁券藏于水井。】
【1951年,浙江嵊州长乐镇钱氏后裔,向浙江省博物馆捐献了唐代钱镠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铁券历经1127年战火,见证华夏从帝制到共和的变迁。】
【钱镠铁券也从“家族护符”转变为“民族共同记忆”,呼应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镠铁券不仅是古代特权制度的孤证,更是政治符号被智慧重构的典范。】
【钱氏家族以“不恃特权而守正道”的清醒,将一块生铁锻造成跨越千年的精神丰碑。】
【它最终守护的并非个人生死,而是一个家族在历史激流中对文明责任的坚守。】
“好一个丹书铁券,好一个传承千年的故事!”
“精彩,太精彩了!”
秦始皇嬴政看到这里,拍着手掌赞叹道。
嗯,这个丹书铁券不错!
他是否应该制造一些,颁发给那些为了大秦帝国而奉献一生的功臣?
【接下来,我们盘点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位明君,也是五代第一明君!】
“五代第一明君,应该是那位了!”
宋太祖赵匡胤神色变得复杂起来,叹息着说道。
若是那位不早逝,他绝无可能坐上这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