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中书舍人高举横幅,向外慢慢走去,确保所有贡士都能看见题目。
朱慈烺本就是在作画的横幅上书就,字体很大,数十步开外都可看清,逐步临近各考生面前,自然都可以看清题目。
然后不约而同,皆开始提笔书写。
却不是皆才思敏捷,马上都能作答了,而是在草稿纸上抄录题目,防止一会儿看过之后忘了,除了出了岔子。
大明科举,每考必有草稿发放,而考生为了不出错,都是先在草稿完成答卷,然后小心翼翼腾誉到正式答卷上。
另外,所有草稿纸是要一同回收的,没有打草稿的,或者草稿纸缺失,都会被认定作弊。
下方,坐于前排的方维新,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半空,目光凝在眼前缓缓靠近的策题,只觉皇帝的行楷笔锋如刀,\"创业重武功\" 的 \"武\" 字末笔拖出寸许长锋,竟似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他忽然想起父亲在扬州教他临《太祖实录》时说的话:\"帝王之字,当如调兵遣将,笔锋所指即天命所归。\"
\"这字...\" 福建贡士黄志遴喉间轻颤,心中不禁惊异,手中的湖笔在草稿纸上洇开墨团。
他见过许多书法名仕的字,却从未见过如此兼具威严与飘逸的笔法,\"休养生息\" 四字写得舒展如春风拂柳,\"何以击贼\" 却笔力万钧,仿佛能看见御笔在纸上游龙般的轨迹。
“好字。。。”
这是所有看到策问题目后的第一反应,纷纷心中赞叹,有人差点儿赞誉出口,反应过来吓得急急捂住嘴巴。
再看题目:休养生息,蓄势而发?立有所动,何以击贼?
题目看似是在问,现在怎么办?吏治改革,休养生息,保持现状?还是今年继续,接着北伐,如何出击?
题目并不难,而且,这是殿试,不会再落榜,只需择一方向,详细论证即可。
修养生息:如何修养,如何积蓄力量,现在改革的朝廷,如何运作,可有优化点,可有不妥点?
继续北伐:如何北伐,怎么打,打哪里,目标是什么,可有什么把握巨大的计策,能确保继续北伐获得成功?
这策问,看似是在问你的观点,实则,不管你选择哪个观点,都需要对现在朝廷时政非常清晰,理解透彻,你才能从细则上分析,佐证观点。
要是空谈、泛论,估计死得很惨,君不见,要求:试细策。陛下要你讲清楚细节,这就难度剧增了,这一个月,了解、请教时政,谁下了功夫谁知道。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本就是官宦世家的挂壁,如侯方域这种,通过家族日积月累,本身就对朝政时局非常了解的。
而且,这类挂壁其实并不少,大明科举,平民占比非常高,平均可达六成往上,不再是世家垄断,但世家的优势并不小,所以官宦子弟的占比也不小。
如首辅徐阶为例,后世子孙,到了第四代,数百人的族人子弟,现在不过两三人考中进士,而且籍籍无名。
一朝权倾朝野的首辅家族,尚且如此,一般家族,更是无法连续出仕,基本能有效控制仕途被门阀垄断的弊端。
言归正传,三百多人,看到题目后,各有所思,各有计较。当然,选择论述的方向,自然也大不相同。
考生们开始低头在草稿纸上构思尝试,殿中的各监考大臣也开始走动,偶尔驻足某位考生身后,细细观其答辩。
半个时辰之后,有些稍有眉目的考生,掷笔休息思考,大着胆子悄悄再次朝御台丹陛看去,却傻眼的发现,其上早已再无龙影。
陛下已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离去,只留满殿大臣、太监、锦衣卫监考。
其实,这也自然是成规,朱慈烺开始亮一下相,出题后,自然就退场干自己的事去了,这殿试,可是整整一天啊,朱慈烺怎么会留在这里陪他们干坐一天呢。
别说朱慈烺,不久后,两部阁臣也有数位离场,回了值房处理政事去了,不过其他的尚书却不能随意离开,部务自有侍郎处理,他们今天就是监考主力。
一天时间匆匆而过,申时初刻,有宫人开始发放蜡烛三根,意味着可以交卷了。
若是没有写完,以天黑三支细蜡烛燃尽为最后收卷时间点,那时要是还没答完,那也只能停止答卷了。
收卷完毕,由陈演勉励一番,由方孔炤率领,原路出宫。
现场收上来的卷子,则由中书舍人现场弥封,送往东阁封存。
接下来,会由朱慈烺指派的读卷官,也就是十名阁老,出八人阅卷,两人各自当值,加上都察院两人,通政使司两人,共十二人共同阅卷。
殿试阅卷也是很简单,很公平,每份卷子,十二个阅卷官,都要一一批阅,然后作评。
最优等会画‘〇’,二等画‘▲’,三等画“丶”,四等画“丨”,五等画“x”。
也就是说,每份试卷,都会有十二个符号作为十二个阅卷官的评价。
然后,最终按照评价结果比较,选出排名。
如得了十二个‘〇’,那就是最优的第一名,以此类推排名。
而为了防止恶意打分,所有打分差距不得高于两个等级。例如第一个陈演打了个‘〇’,后面的十一人,最差都不能打“丨”,只能在二三等评判。
若是真出现这种所判出现巨大分歧的,则会进行集体表决,强行更正。
一切有条不紊,都是历经过数次殿试的老臣了,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差错,都在加班加点的赶在下次朝会前阅完,排好名次。
四月初五,谨身殿,朝会。
“禀陛下,殿试试卷已整理完毕,请陛下圣阅。”陈演当先禀奏道。
这里,就说的很有学问了,十二名阅卷官,只是“整理”,而非批阅。
原则上,进士属天子门生,殿试由皇帝出题校考,皇帝亲自阅卷,选出人才,排定名次。
但实际是,皇帝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去将三百多份卷子,挨个亲自批阅,所以,实际上是由大臣代劳,最后,进呈前十的卷子,读卷给皇帝听,由皇帝圣裁前十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