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啊,谁想出头谁就挨打,朱升不愧是朱元璋称帝路线的制定者!}
{朱元璋在暗中发育,而郭天叙和韩林儿还以为朱元璋臣服了呢!}
{唉,这不是妥妥的在得罪明太祖吗?这个小明王已有取死之道啊!}
汉高祖时期。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好!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汉高祖刘邦听见这句话,眼中异彩连连。
现在再来回顾自己当初逐鹿天下的经过,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呢?
他当初连起义,都是等着陈胜吴广的率先在大泽乡举起反旗之后才反的。
就像天幕说的,他当初也不知道陈胜吴广会起义,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观察天下的局势,不去做这个出头鸟!
他当初明明也是起义军的首领,但是直到秦朝灭亡,项羽大封王爵的时候才接过了汉王之位,难道是他自己不想称王吗?
当然不是,看着别人一个个的称王,名正言顺的开始争夺皇帝的宝座,他也很想加入,但是他明白,王爵不是那么好当的!
争夺天下的时候,他也是率先瞄准了产粮丰富的关中地区,这怎么不是一种广积粮呢?
虽然刘邦都是无意识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是此时此刻的刘邦认为,这就是当初自己为自己制定好的战略!
刘邦笑眯眯的说道:“没错,没错,就是这个样子的,朕当初能够夺的天下,何尝不是这样走来的呢?”
张良和萧何不约而同的翻了个白眼。
张良不动声色的喝了口茶,虽然自家陛下说这话很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是试想一下,当初的陛下走的路线,还真的是很符合啊。
当初就连他都没能看清楚天下的局势,反而是被重立王位和复国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唉,果然还是要隐忍才是上策!
秦始皇嬴政身上的寒意都快要把大臣们冻僵了。
“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位不愧是夺了天下的明太祖啊!这句话,就是在教导乱世中的那些人如何成为中原之主吧?”
李斯站出来:“启禀陛下,这句话虽然听着确实很厉害,但却并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策略。”
“哦?”嬴政挑起自己斜飞入鬓的长眉:“此话怎么讲?”
“回陛下,这句话很明显就是要躲在别人身后,让别人做那个出头的椽子,但是争夺天下的时候,总是要有个人来当这个领头羊的,若是大家都在暗中积蓄力量,那这天下不照样还是歌舞升平吗?”
嬴政抚掌大笑:“确实,若是没人出头,最高兴的想必就是那个即将要走到尽头的朝代吧,没人明着造反,不就还不到朝代灭亡的时候嘛!”
嬴政想想那些六国之人层出不穷的各种叛乱,比起秦朝末年的乱象,这些人都只是小打小闹,所以他才没有大张旗鼓把这些事放在明面上。
只要这些叛乱被镇压,朕的朝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兴旺发达的很!
祖龙点头肯定.jpg
清朝人不语,只是一味的对着白莲会三个字运气。
好啊,这是真好,元朝了,这个组织反元,明朝的时候,据说这个组织也在说明朝皇帝们的坏话,现在到了清朝他们又开始组织什么反清复明。
这些人是不是二百斤的体重四百斤的反骨啊!
不造反心里就不舒服是吗?!
能不能干点别的啊!!
抓狂.jpg
【这个指导思想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第一,当时有小明王韩林儿这么个出头鸟在前面顶着,第二,朱元璋本人确实比较厉害,第三,这个政策只有朱元璋一个人知晓,第四嘛,则是看谁能忍了!】
【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隐忍不发、积蓄力量,朱元璋看似大大咧咧,但实际上心思细腻,他能一直忍着不称王,其他人不一定也能隐忍下去啊!】
【所以请广大友友们不要随便乱尝试哦!这个政策能够完美适配元末的朱元璋,可不一定适配你们哦!】
【尤其是那些穿越的朋友们,可一定要因地制宜啊!】
{哈哈哈哈,主播好好笑,还穿越的朋友,现在的科技还实现不了穿越这种事情吧?}
{就是就是!}
{不过你们看那些小说中,哪有人穿越是靠着科技啊!不都是眼一闭、一睁,就换了个地方生活了?}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科技的尽头是玄学!}
{这个确实啊,小说都是莫名其妙的就穿越了,也没个征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啊!我的王在哪呢?老臣这就来助您登上皇位!张开怀抱等待.jpg}
{要是真的能穿越,我就先把自己上交给国家!}
穿越原来实现不了啊!那他们现在看到的天幕算是怎么回事呢?
原本听见主播这么一说,还以为后世的人终于察觉到了这块天幕的不对劲儿的地方,没想到都是在开玩笑。
不少人赶紧删除了自己在弹幕聊天框中的文字,好险好险,他们差点就要跟后世的子孙后代们相认了!
还好弹幕上那些后人手快!
【我们继续说回朱元璋。】
【朱元璋被派去镇守和州,郭天叙和张天佑就开始整幺蛾子了。】
【滁州和和州的土地算不上肥沃,能种出来的粮食很有限,而且军队也不可能自己种地,这么长时间的生长周期,士兵们早就饿死了。】
【朱元璋的粮草,最终还是需要郭天叙和张天佑提供。】
【但是朱元璋驻守和州没几个月,粮食的供应就出现了问题。】
【和州的对岸,长江南岸的鱼米之乡太平、芜湖与和州隔着长江相互眺望。】
【看到对面的粮食,朱元璋和他的手下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没有船只,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在自己的眼前晃来晃去却吃不到一点!】
【说来也巧,老天爷仿佛真的很偏爱朱元璋,就在朱元璋正在为了渡河的船只发愁的时候,巢湖附近的两支红巾军听闻了朱元璋的名声,前来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