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街古玩市场位于hZ市wx区,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常顺就直接去了那里。
据当地人所说,原本那里的集市只是在周日才有的,但因为要举行为期四天的交流会活动,所以从今天周六开始,这边已经热闹繁华了起来。
到这里摆摊的人,摊位是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任何的空余。
那些来此地闲逛的人,也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整个市场一片繁华、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常顺心里依然清楚,这种情形只是短暂的、暂时的,就像之前说过的数字藏品,最多还会持续一年多的时间。
跟全国各地其它地方的古玩市场相比、这里的摊位摆放出来的物品,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没啥区别。
另外因为拆迁的普及,所以这里不少摊位售卖的物件,一眼看去就是出自拆迁区的东西。
“老板,你这个糕点模具多少钱?”
在一处杂货地摊前,常顺正扫视着摊面上的物品时,站在他身旁的一位顾客问摊主道。
这位顾客年龄看上去并不小,是一名60多岁的老者,而摊主,是一名身高大概一米五、50多岁的小个子男人。
顾客所说的糕点模具,有一个手柄,主体部分正方形,正反两面都有印模,正面印的是“福”字,反面是“桃”形。
模具的两个侧面也有雕工,一面雕刻的是鲤鱼,另外一面是花卉。
整个模具看上去很陈旧,岁月痕迹明显,很有年代感,年份至少民国时期。
“300!它是四面工艺!并且这个模具年份很久,清朝就不说了,民国肯定是能够到的了的!”
听到对方问价,小个子男人看了一眼,然后回道。
“300吗?那这个煤油灯呢,多少钱?”
老者没说买还是不买,又拿起一个六七十年代的玻璃罩子油灯问价。
油灯很普通,价值不大。
“这个便宜,20块钱。”
摊主看了看,又回道。
“这个端菜用的木托盘呢?”
顾客又问。
“50!”
“那边的木盆呢,又要多少钱?”
“我说你到底买还是不买东西?要真买我们就一个个的说好价就付钱,不买就不要这个问问那个问问的!”
对于老者的做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价格,摊主有些不耐烦。
“当然买!实话跟你说吧,我打算开一家民俗文化馆,需要购买大量的东西,问价也只是想多了解了解它们的行情。
你也不要不耐烦,我看你地摊上我要的东西比较多,说不定一会儿我能一次性把你地摊上的东西买去一大半!”
老者这样说,很显然是一位大客户。
刚刚他说想开民俗文化馆,这处杂货地摊售卖的确实很多,比如说:
算盘、油灯、马灯、木盆、木桶、木升子、木盒、木托盘、手电筒、搪瓷杯、搪瓷盘、搪瓷盆、几个老热水瓶等。
这些物品,常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知道它们大多数必然是出自拆迁区。
其实关于民俗类的收藏,这些年除了想开民俗文化馆或者已经开了民俗文化馆的人,那些开特色餐馆的老板,也会用一些当做装饰品。
这些装饰品,可以让不少客人在吃饭闲余时间,通过观看一些老物件想起过往发生的事。
而通过过去对比现在,又能让人有很多的人生感悟。
“那你把你想要购买的东西都单独挑选出来!选好了我们谈价。
只要有利润,哪怕少赚点钱卖给你都行!”
摊主这下也感觉到似乎遇到了大客户,脸色缓和了很多,也显得热情起来。
随即,老者开始在他的地摊上选起了物品。
而常顺也继续看起了这处杂货摊上的东西。
至于民俗类物件,他没打算购买,他自己收藏的也有一些。
这处地摊,售卖的有少量旧书纸,其它的东西他一件都没有看上,在旧书纸里面扒拉了一会儿,他找到了一个老笔记本。
这本笔记本倒是挺好!
它是一个手抄本,里面抄录的内容,属于杂抄,主要跟医学有关,跟中医养生有关,有不少的偏方。
比如说养生:
五久伤健康——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
饮茶诀——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平安。
饮食俗语:
要想身体好,每餐七分饱。
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药补不如食补。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
偏方:
治疗头痛——生白萝卜汁,滴两滴鼻孔,每天两次,连续四到五天,则可以祛除头痛。
此方忌花椒和胡椒。
治疗高血压——用向日葵盘半两,玉米须3钱,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用20天,神效。
此方忌吃肥肉、蛋黄、过咸食物。
治疗牙痛——切一片姜片开水泡一下咬在痛处一会儿即可止痛,或切半瓣大蒜咬在牙痛处,有迅速缓解牙痛的效果。
………………
手抄本,抄录它的人,不仅字迹写的很好,另外排列的也整齐,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有好感。
如果是那种东倒西歪的字迹、排列无序,看着都很费力,他就没有心情看下去了。
除了摘抄,里面也有几幅插图,插图为邓丽君图片,另外有她的几首歌曲歌词——《小城故事》、《甜蜜蜜》、《往事只能回味》。
“老板,这个笔记本多少钱?”
翻看完,常顺问价道。
“10块钱!”
摊主随意的扫了一眼,说出了价格。
10块钱,说实话,以他的看法,这本笔记本里面的内容肯定值。
不过这年头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并不一样,在没有明码标价的前提下,你眼中觉得珍贵的东西,在别人眼里或许一文不值,别人认为值钱的物品,你不喜欢,同样可能一文不值。
普通的笔记本,一般也就一两块钱或者两三块钱,超过5元的不多。
除非是特别版本的笔记本,比如说特殊年代,有语录,五六十年代、民国时期,那种年份够久的。
这本显然不是,年份并不是很久,八九十年代。
这位摊主喊价稍微虚高。
不过也没啥,生意人,把起始价格喊高点很正常。
“把这本《故事会》搭给我,10块钱我要了!”
常顺说着,拿起了一本九十年代的《故事会》杂志。
“行!你拿去好了!”
摊主又看了一眼,答应了下来。
这样的故事会,地摊上通常也就一两块钱一本。
谈好了价格,常顺扫码付了钱,然后找对方要了个塑料袋把它们装了起来。
而此时,之前那位想购买民俗物品的老者,也把他想要购买的东西都单独挑选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