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作底稿(十四)
孟伯弦和彭家姑娘的亲事,很快在两家人的操持上提上了日程。
锦绣想着两口子成婚后,自然是要另府别过,于是同贺年庚商量后决定,送孟伯弦一套三合院做为新婚礼。
阳县还有几套地理环境都不错的三合院未出手,价钱不贵,几十两就能拿下,当孟伯弦拿到卢主薄给盖好印的文书时,人都傻了。
这么一份大礼,他自知受之有愧。
奈何贺年庚和锦绣却坚持,这份礼孟伯弦值得,这半年多来在阳县,如果没有孟伯弦在旁协助年庚,阳县的公务进程如何能开展得如此快。
孟伯弦的家底单薄,好在阳县锦记粮铺开启时,他往里头投了小小的一股,每个季度都能分到一笔银子,虽然不多,养家糊口再有奉?不成问题。
年忠也为表意思,给孟伯弦准备了两抬聘礼充场面,可把老家伙感动得一把鼻涕泪。
孟伯弦的婚事办得很体面,两家也很高兴能结成连理,成婚后的翌日,孟伯弦与彭氏商量后,便把进宝从衙门后院接到小院里来一同住。
日子悄然平静而又兖实之中慢慢流逝,阳县的人气也一天比一天活跃,各店铺的买卖也越做越好。
这日,贺年庚难得休沐在家陪媳妇,夫妻俩谈论到地方治事之事上。
“你是说,官府在县城创办县书院?”
贺年庚点点头,“眼下,县城也就差这一件事,毕竟大庆所在州府,县书院是必不可少,总不能断了阳县寒窗苦读读书子的梦。”
“我觉得,现在办县书院会不会为时过早,老百姓刚填饱肚子,又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能读上书。”
“能不能读上书是一回事,总是会有那么几个,不能因为读书子少,县衙门便不作为,没有县书院,考上的学子将来只能跨县入学,束修便是一笔大开销,对孩子而言不是好事。”
“如此,办理县学院又是一笔数目 ,我知衙门卖地卖房卖铺子,有了收入,即便是有学子考过了秀才,能入书院,又有多少学子能出起得束修?”
“无妨,学院可择优培养学子,由官府提供奖学政策,我们做到的是,为这方百姓造福。”
锦绣不得不感叹,这男人的格局不是一般的大。
“你既然已想好了,又有了章程,我相信你能办到。”
贺年庚笑了笑,牵过她的手,从房里出来,慢慢的在院子里散心。
锦绣道,“你说,你在任期的三年,若事事求精而致,皇上可会看在你为百姓如此勤恳的份上,任期满后安排到富庶的地界?”
“旦愿吧。”对于这个出牌没招的大舅兄,贺年庚是没了底气,也不敢抱有任何的希望。
锦绣好笑道,“要不,下回你给他回信的时候,捎带上我的一封,我替你骂骂这不要脸的人。”
贺年庚:……
天底下,怕就只有她媳妇骂当今圣上,不会计较后果。
——————
宁远之来到贺府之后,寻常时跟着贺年庚上下衙门,偶尔也会被安排到私垫跟一群孩子哥上课,好比今个贺大人休沐,他就得乖乖坐在这其中。
尤记得第一回,宁远之被安排到私垫,他以为这群小子年岁小,顶多是识得几个大字罢了。
直到看见丞舟兄弟几个斗异文彩,他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幼稚,到底是状元郎家的孩子,又能差到哪儿去。
便连瞧着不爱上学,上课打盹的丞卿,也能提得一手好字,脑子灵活。
宁远之虽没上过几天正经学,但也同府里的兄弟被强制押到过私塾,与当下不同的自愿,那个时候的他半点不愿听讲。
可是贺大人说了,文臣武将都是自己将来的选择的路子,倘若连兵书都看不懂,永远也只是个兵,而非将。
宁远之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他非常服从来听老学究祝先生讲课。
课堂上,令锡听着相较吃力,架不住是个勤快的,每天下学回到院里,自个还会关上房门练会儿字。
平日里若遇着不懂的,他不敢问先生,也会寻了堂叔们请教。
而明疏这个陪衬,是个认真听课的好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时不时便从小布兜里掏出一颗蜜枣往嘴里塞,每回只要她低头,再抬头时,两边的腮帮子总是鼓囊囊的可爱。
锦绣说罢,注意到贺年庚【贼眉鼠眼】讨好的笑意,顿时心下了然。
原来是在这等着她呢。
锦绣内心无比郁闷,可是为了当家男人的仕途她总不能拒绝,“咱家最多只能借出一万两,多的没有。”
这一万两出了,家里的傍身钱剩不到一万两,他们家未来三年总不能在这地方坐吃山空。
贺年庚心情舒畅的握了握媳妇的手,“一万两足矣。”
“只若能招揽百姓为城镇建设改造出力,他们手头有了钱,每隔几日官府派出马车从隔壁县城采买一批粮食回来,供他们购买。”
锦绣:……
贺年庚好笑的点头道,“好,都应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