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西北,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腾不息,西夏残余势力依托这条“母亲河”,在宁夏南部构筑起 三道黄河防线,企图凭借天险与地形,阻挡大乾军北上的步伐,这是西夏保卫兴庆府的最后屏障,每一道防线都暗藏杀机。
首先,西夏以韦州城为核心,沿灵州川布防,投入一万五千有余地方武装。
这些士兵多为当地招募的乡民,虽战斗力不及正规军,却熟悉地形,擅长游击袭扰。
为迟滞大乾军进攻,西夏军故意拆毁灵州川沿线的桥梁,在道路两侧挖掘壕沟,同时在韦州城内囤积粮草,加固城墙,试图将这里打造成消耗型缓冲带,哪怕不能击溃大乾军,也要拖延其推进速度,为后续防线争取准备时间。
其次,鸣沙河是黄河的支流,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西夏在此投入约两万兵力,扼守黄河主渡口与鸣沙河交汇处。
守军在渡口两侧构筑数十座碉堡,碉堡内架设床弩与投石机,可覆盖整个渡口区域。
同时在黄河岸边挖掘战壕,布置拒马,形成河防加城防的双重屏障。
西夏军甚至在黄河水中投放铁链,试图阻挡大乾军战船靠近,誓要将鸣沙河变成大乾军的葬身之地。
最后就是西夏最核心的防线,依托青铜峡天险构建。
青铜峡两岸峭壁林立,黄河穿峡而过,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供通行。
西夏在此部署近五万禁卫军,这是西夏最后的精锐力量,士兵们身着重甲,配备精良武器。
同时在峡口两侧修建连环碉堡,碉堡之间以暗道连接,可相互支援。
峡道内埋伏了大量的弓弩手,若大乾军强行突破,便两方射箭,堵死通道。
这里是保卫兴庆府的最后门户,西夏军誓言与防线共存亡。
八月二日,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西北大地,关胜在俘虏李乾顺后,将其送至洛阳,随即便收到了姜齐从太原发来的圣旨,要求立即三路大军向宁夏挺进,扩大战果。
关胜率领中路大军,从怀州出发,沿黄河东岸向北推进,目标直指西夏第一道防线的韦州城。
士兵们携带武器与干粮,踩着滚烫的黄土丘陵行军,脚下的沙土被晒得发烫,汗水浸透了铠甲,却没有一人放慢脚步。
“拿下韦州,撕开西夏的第一道口子!”关胜骑着战马,在队伍中激励士兵,长安之战后,便都是被动的防御战,这可憋坏了关胜这西北汉子,既然陛下让自己反击,那还有什么说的?一个字,打!
孙安率领东路军,从白马川出发,目标直插第二道防线的鸣沙河。
为了争取时间,部队采取轻装急行军策略,每日奔袭四十公里。
白马川一带多为山地,道路崎岖难行,士兵们常常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坡,穿越茂密的树林。
山地间的脚步声打破了西北的宁静,沿途的西夏斥候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孙安部的先锋歼灭,为大军扫清了障碍。
就在两路大军北上的同时,西夏大败的消息传到吐蕃大营,吐蕃赞普本就对联盟心存疑虑,如今见西夏大势已去,生怕被大乾军牵连,当即下令撤军,退回巩州。
这一消息让郝思文部的兵力瞬间解放,此前郝思文一直牵制吐蕃军,如今吐蕃撤军,他立即率领部队从泾河出发,向贺兰山迂回,任务是切断西夏军西逃的退路。
郝思文部的行军最为艰难,为了避开西夏军的侦察,官兵们白天隐蔽在沟壑中,忍受着蚊虫叮咬与烈日暴晒。
夜晚则借着月光疾行,在无人区中穿梭。
无人区里的水源极为稀缺,士兵们常常需要互相分享水壶里的水,甚至用露水解渴。
“贺兰山是西夏西逃的唯一通道,咱们必须守住!”郝思文不断鼓励士兵,凭借着顽强的意志,部队在荒漠与山地中艰难推进。
从九月二日至九月八日,大乾军三路大军同步推进,快速扫清沿途障碍,逐步逼近西夏的三道防线,西北的战局愈发紧张。
关胜率领中路军一路北上,沿途遭遇多股西夏小股敌军袭扰。
这些敌军依托地形,采取游击战术,试图拖延大乾军推进速度。
关胜采取速战速决策略,遇到袭扰时,立即派出骑兵分队迂回包抄,歼灭敌军主力。
同时留下少量兵力清扫残敌,主力继续推进。
短短六天内,关胜部便肃清了怀州至韦州沿途的所有据点,歼灭敌军万余人,缴获的粮食堆满了临时补给点,此时的韦州城,已近在眼前,大乾军的先头部队甚至能看到韦州城墙上的西夏旗帜。
孙安率领东路军穿越固原山地,这里山高谷深,道路狭窄,西夏军在此设置了少量哨所。
孙安部采取夜间突袭战术,趁着夜色拔除哨所,悄无声息地穿越山地。
九月八日,部队终于抵达黄河东岸附近,远远能看到西岸鸣沙河渡口的西夏军碉堡轮廓,碉堡上的旗帜随风飘扬,床弩与投石机的身影隐约可见。
孙安立即下令部队隐蔽,派出斥候勘察渡口地形与西夏军布防,士兵们开始就地挖掘战壕,准备与西夏军展开对峙。
郝思文部在商队向导的带领下,避开西夏军的侦察范围,先过会州,再渡黄河支流,最后穿越一片广袤的沙海。
沙海中风沙弥漫,能见度极低,士兵们常常需要用布条蒙住口鼻,在沙丘中艰难跋涉。
同样在九月八日,部队终于抵达贺兰山脚下。
贺兰山山势陡峭,山口狭窄,确实是堵住西夏西逃的关键闸口。
官兵们望着陡峭的山口,心中明白,只要守住这里,西夏军就再也没有西逃的退路。
郝思文立即下令在山口两侧构筑防御工事,架设连弩与轰天雷,以及携带的小型火炮。
至九月八日,大乾军三路大军已完成对西夏三道防线的外围包围。
关胜部逼近第一道防线韦州,孙安部抵达第二道防线鸣沙河对岸,郝思文部扼守贺兰山,切断西夏西逃退路。
西夏依托三道黄河防线虽仍在抵抗,却已陷入大乾军的合围之中,一场决定西夏最终命运的攻坚战,即将在黄河之畔打响。
同时,种冽防线前移,从函谷关,挪到了凤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