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子猛地一拍自己脑门,说道:“对对对,有了,文件梳理器,还有这个好宝贝呢!这下好了。”一边碎碎念,美智子一边开始用文件梳理器整理出有关贵族封地的政策文件。
「我记得在扶桑的时候,闲来无事听过一件事,好像就是说贵族封地的事,好像还听说有人在华国这么干过。我得找找,说不定就能帮上我的大忙。」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文件梳理器的帮助下,美智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哈哈哈,有了。我倒要看看,到时候谁能在我面前杀一个人!”美智子掐腰仰天大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控。
系统明显对美智子的计划不太相信,于是毫不掩饰地说道:“宿主,你把计划说说,咱们先商量一下。”系统见美智子不说,不禁有些着急,又继续说道:“你该不会是没办法,在这儿忽悠我呢吧?”
忙到这会儿,美智子早就困得不行了,也不理系统,自顾自地翻身盖好被子,睡觉去了。
凌晨,隐约声音传来,睡梦中的美智子被翎子晃醒。
“主人,该出发了。您快起身吧。”翎子一边柔声说着,一边把美智子轻柔地从被窝里扶起来。接着又动作轻柔地帮着美智子穿上军装,再细心地用大氅把她裹起来,半抱半扶地把美智子放在椅子上,让她靠在自己怀里。这才吩咐其他人进来收拾东西。
美智子则一直是迷迷糊糊地状态,直到被震耳欲聋地喊叫声惊醒。
“怎么了?”美智子从翎子怀里直起脑袋,睡眼惺忪地问道。
系统的声音响起,满满地不乐意,显然还在计较美智子没告诉它计划的事,“扶桑士兵们喊口号呢!宿主,你快醒醒吧,马上要出发了!”
“知道知道,这不是还没出发嘛。”其实美智子一直没睡着,不过是犯困不想睁眼而已。
“宿主,刚刚阿国说,江抗的同志已经撤离的差不多了。他们顺便还通知了不少百姓,就是不知道这些百姓会不会听他们的话离开。”
“来得及就好。我也放心了。至于那些百姓,难抛家业的还是多数,如果真的有什么情况,能救我是会救的。边说,边和翎子朝他们的汽车走去。”
美智子这边正和系统说着话,就听到纷杂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传来。那是几千人同时开拔所发出的声响,震耳欲聋,仿佛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小姐,马上就要出发了。”侍卫队长在车外毕恭毕敬地说道,“高桥营长问我们要不要到前面去?”
美智子摆了摆手,回答道:“不用了,这次行动的主力是他们,我们就不要去抢他们的风头了。”
“是!”侍卫队长应了一声,便不再多言。
美智子他们的汽车不紧不慢地跟在车队的最后,再往后看便是一列列整齐的马队。这支庞大的队伍由大约一千五百名扶桑士兵和伪军组成,他们浩浩荡荡地朝着镇子进发,仿佛一支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
之所以选择在凌晨进发竖河镇,为的就是突然袭击,好叫竖河镇的潜藏的抗扶分子无处遁形。一时间三方势如破竹,行动迅速地清乡行动就在黑暗中悄然拉开了帷幕。
“主人,之后的行动可能会过于凶险,万事小心,您可千万不要冒险行事。还有就是场面会血腥一些,您就不要往前面去了。”翎子最担心的就是美智子好奇心过盛,赶紧出言提醒。至于安全,她有信心保护好主人。
美智子早就预料到了此次清乡行动的失败结局,所以并不担心,表现的就更加风淡云轻了。
“知道知道,我想跟过来就只是想看看我们帝国的士兵有着如何英勇的表现的。所以,你放心,我不会冲在前面,等结束的时候,我拿相机好好拍几张照片记录一下。”
「正好可以给东京阐述这些人的残暴和罪行。为我之后的行动铺垫,从而达到我的目的。」
“那我就替我的士兵向近卫大尉表示感谢了。”高桥的声音突然从美智子车窗处传来。美智子心中一惊,寻声看过去,就看到高桥此时正骑在一匹矮脚马上,正跟着美智子的车子齐头并进。
“高桥营长,你不在前面指挥,怎么还跑到队伍中部来了?”美智子侧头看着高桥大声问道。
“我就是来看看近卫大尉而已,见您没有什么事,我就放心了。马上就要进入镇子了,您要不就在外面等着?等我们结束了,您再进去?我怕没空关注您的安危。”
美智子笑了笑:“我既然来了军营,那就应该一视同仁。虽说我不能上前杀敌,但我也不能躲在后面不露面。高桥营长还是忙你的去吧,我的安全由我的侍卫队保护,你尽管放心!”
美智子和高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时不时就有路过的士兵听到声音看过来。
高桥见美智子打定了主意要跟着,便没再劝。主要是现在也不是说这个的时候,便微微躬身后说道:“我先离开了。”说完也不等美智子表态,双腿一夹马肚子就离开了。
随着高桥的离去,队伍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所有士兵都开始奔跑起来。接着大部队一分为三,各自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而去。
“翎子,你问过了吗?他们打算平推过去吗?镇上那么多的普通百姓,他们怎么区分哪些是抗扶分子,哪些是普通百姓?”
翎子赶忙回答道:“回主人,关于这个问题,侍卫一号确实打听到了一些消息。说是打算逐村逐户排查,集合所有村民,通过检查口音,看手掌,搜肩膀等方式来辨别身份。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也算是看出经验了。”
「小鬼子的手段当真是多,不过啊,这次还是得失败!」
“主人,看这时间还早呢,您不妨再小憩片刻吧。”翎子瞥见天边泛起的那一缕曙光,再看看行进速度明显加快的队伍,心里估摸即便抵达竖河镇,也还需等待一段时间,就想让美智子休息补眠。
然而,此时的美智子早已毫无睡意。她的脑海中不断地推演着自己的计划,生怕有一点遗漏。
“不了,我还是第一次参与,有点好奇,哪里还能睡得着啊。”
见自家主人如此兴奋,翎子也就没再劝。只是在心里打定主意要多留意主人的四周,决不能让任何不相干的人冲撞了主人才是。
当太阳跃出海面的时候,美智子已经能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城墙和连片的建筑物了。
「要开始了!」
车队缓缓停下,众人纷纷下车,但美智子并没有和其他人一般上前,只是站上了汽车前盖,远远地眺望着竖河镇。她知道这个时候,作为观察员的自己是不能参与到指挥当中的。
「希望一会儿可以跟着一起进镇子,到时候就可以阻止小鬼子伤害百姓了。」
不知道指挥所发出了怎样的命令,就看到所有士兵和伪军快速分成三队,分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进发,如同汹涌的洪流一般向竖河镇收紧。
美智子刚想跳下车头,跟着一起进去。谁知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就见一名士兵小跑着过来。在美智子面前站定后,敬礼恭敬说道:“近卫大尉,长官说现在镇子里太危险,那些江抗的人都是穷凶极恶之徒。长官希望您暂时留在外面,等里面的局势安定下来之后,您再进去也不迟。”
美智子的动作顿住,看向那名士兵,说道:“那指挥部呢?现在在哪里?”
士兵连忙回答道:“回近卫大尉,指挥部就在前面。长官说,您要是想去,他们随时恭候。”
美智子摇摇头,“我没兴趣,血呼啦差的有什么好看的。等指挥部移动的时候就麻烦你过来告诉我一下吧。”
士兵闻言,立时顿首,说道:“是,我等会再过来向您禀告。属下告退。”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了美智子的视线之中。
等人走后,翎子小心地将美智子从车前盖上扶下来,说道:“主人,不去才好呢。要不我们就在附近转转?”知道美智子睡不着了,便如此提议道。
“行,就在附近转转。”美智子点头应道。
「既然不让过去,那就先不过去吧。要不太容易引起别人怀疑。要是阿国在就好了,我还能和它调换,趁着单独行动的时间多去杀几个鬼子呢。」
此时北路,北门桥。
扶桑军队并没有着急进镇,而是先在桥头架上了两挺九二式重机枪,弹链像两条死蛇一般垂在地上。
少佐伊藤云鹤抬手一挥,号兵随即吹起“肃正”号,那号声如利剑一般刺破寂静。随后,一个小队,大约一百多人迅速分成几个小组,冲进镇里,开始挨家挨户踢门。
“出来!统统出来!”伴随着蹩脚的华国话,一阵粗暴的踹门声响起。原本就有些颤巍巍的木门瞬间就被皮靴踹的碎屑横飞。
门内,一名老妇正惊恐地抱着刚满月的孙子,她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地脸色苍白。慌忙后退时踉跄着就连带着孙子一起跌在了地上。
已经冲进来的扶桑士兵不由分说,一脚挑翻摇篮,伸手就拉拽着地上的老妇,却不想怀里的婴儿因为这一动作,竟然直接从她的臂弯里滑落,重重地摔在了坚硬的地面上。
婴儿摔在地上啼哭不止,老妇见此心急如焚,只能不管不顾地扑过去。就在她要抱起孩子的时候,旁边的扶桑士兵猛地一挥枪托,狠狠砸在了老妇的后背上,这一击力道极大,老妇当场就吐出一口血,再次摔倒在地。
紧接着,另一名扶桑士兵从屋内拖出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显然是老妇的儿子,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打吐血时,就想反抗,立刻就被三八大盖顶住了胸口,黑洞洞的枪口让他不敢有丝毫异动。只能任由扶桑士兵推搡着向外面走去。
仅仅十分钟的时间,北门桥至镇公所短短500米的街道上,已经跪满黑压压的百姓。他们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恐惧和哀伤。
而那些扶桑士兵却依旧没有停下他们的恶行,不断地将更多的人从家中拖拽出来,强迫他们跪在街道上。
在另一边,一户农家的地窖里,藏着不少高粱,扶桑士兵不知道从怎么就发现了这个地窖,立刻用刺刀挑开木盖,把整袋的高粱倒在地上,浇上半桶煤油,就点了火。瞬间大火燃烧起来。
“山田君,这可是粮食啊,为什么要烧掉,我们把这些拿回去不好吗?”一个士兵面露可惜地说道。
山田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它们又不是什么精贵东西,根本不值得我们费这个力气去搬运。烧掉它们正好!反正这些人都得死,不能给他们留着给那些胆敢反抗的人的机会!”
两人靠在一起说得热闹,完全没注意到一旁跪着的老农。老农见自家粮食被烧,心急如焚,就想爬过去扑火。谁知,他刚移动,就被扶桑士兵发现了。下一秒扶桑兵飞起一脚,就把老农踹进了火堆。
老农的棉衣下摆瞬间被点燃,惨叫着在地上打滚,试图扑灭身上的火。一番艰难的挣扎后,他好不容易才灭了火。但他的身体已经被严重烧伤。
邻居一心想救人,却被凶狠的伪军用枪托连砸带踢地教训着,让他没有丝毫反抗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农在火堆边打滚,直到老农身上的火焰被压灭。
“算你命大!带走!”伪军恶狠狠地喊道,拽起地上的邻居向外走,看都不看地上的老农。
东路,碾米厂的粮仓。
伪军第三团,整整600人,由团长胡思包带队,他们全是苏北口音,穿灰色棉衣,胳膊上缠着“绥靖”字样的白袖标。
他们就像饿狼一般,直奔碾米厂-竖河镇最大的粮仓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