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
初冬的寒风在原西苍茫的大地上呼啸,卷起干燥的尘土和枯黄的草屑,像是无数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
原西大营外,厚重的原木寨门在绞盘的吱呀声中缓缓推开,门轴处新涂的桐油在寒风里凝结成半透明的膜,却依旧挡不住那令人牙酸的摩擦声——这声音里带着新生的涩滞,也藏着钢铁般的执拗。
营寨内,肃杀之气如同晨雾般弥漫。宽阔的校场上,三千女兵列成十队,队列虽不及禁军那般严丝合缝,却透着一股紧绷的倔强。
她们身上的藤甲泛着深沉的棕黑,每一片老藤都经过七蒸七晒,再用桐油反复浸泡,边缘处还留着捶打的毛边,蹭在粗布战衣上沙沙作响。
这甲胄比铁甲轻三成,却能挡住寻常刀剑劈砍,只是遇水便会发沉——为此,军需官特意在甲胄内侧缝了层油纸,此刻被体温烘得微微发烫,混着汗水的咸涩,在鼻尖萦绕成一股独特的气息。
“举枪!”
队列前方,老兵陈武的吼声撕开风幕。他独臂的袖管在风中摆动,空荡的左腕处缠着厚厚的布条——那是三年前在守河阳时被流矢削去的。
此刻他右手握着半截枪杆,重重顿在地上:“白蜡杆要直!枪尖要平!想象前方就是贼寇的咽喉,你们手里的不是枪,是吃饭的家伙,是护着身后人的命!”
三千支长枪齐刷刷扬起,白蜡木杆在天光下泛着温润的黄,枪头的精铁却映出一片冰冷的寒芒。
有新兵握得太紧,指节泛白,枪杆微微发颤,身旁的老兵便用肘尖轻轻撞了她一下,眼神里的沉稳像块石头,瞬间压下了那份慌乱。
贾敏站在望楼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环首刀——那刀是枢密院特批的,刀柄缠着防滑的鲛鱼皮,此刻被寒风浸得冰凉。她的目光掠过校场,落在队列末尾那个总忍不住缩脖子的女兵身上。
那是阿翠,上个月才从流民营里来的。她丈夫被贼寇杀了,两个孩子寄养在后方营寨,来投军时连锄头都握不稳,此刻却能把长枪举得笔直。方才操练突刺时,她枪尖偏了半寸,被陈武用半截枪杆敲了手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硬是没掉下来。
“她们在长骨头。”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参军林砚秋。她捧着一卷竹简,青布襦裙外罩了件旧棉甲,那是从战死的男兵身上扒下来的,改了领口,却依旧显得宽大。“新募的五百人里,有三百个认全了甲胄的系带,剩下的……”她顿了顿,笔尖在竹简上划过,“也能分清前后了。”
贾敏轻笑一声。一个月前,这些妇人还只会在田埂上哭,现在却能在寒风里站三个时辰。她想起刚到原西时,枢密院的信使站在临时搭建的帐外,声音裹在风沙里:“朝廷给你们三千石粮,两百副甲。成了,原西就是你们的;不成……”信使没说下去,但谁都知道,不成,就是死。
死?贾敏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曾绣得一手好花,现在却布满老茧,虎口处还有道枪伤愈合后留下的硬疤。她身后的望楼栏杆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记号,每个记号代表着一座被收复的村落,一道被打通的粮道,或是……一个牺牲的姐妹。
“流民营那边怎么样了?”她转过身,目光越过营寨的木墙。
营寨外,三十座流民小寨沿着河谷铺开,像一串粗糙的珠子。最外围的寨子刚搭好木栅栏,几个妇人正踮着脚,把晒好的茅草往屋顶上扔,茅草被风吹得四散,她们便追着跑,笑声在风里碎成星星点点。稍远些的田地里,二十多具耕牛在犁地,牛蹄踏在冻土上“咚咚”作响,后面跟着扶犁的妇人,额头上冒着热气,把裹着的头巾都掀到了脑后。
“李伯说,翻过的地能保墒。”林砚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昨天清点,存粮还够吃四十天。但盐不多了,得想办法去北边的盐场换。”
贾敏点头。盐是命脉,比粮食还金贵。她想起西平县城,那是离此最近的大城,陷落已有两月。斥候回报,城里的贼寇有五千余人,守将是个叫王老虎的悍匪,据说最爱把掳来的妇人关在笼子里当玩物。
“让陈武加练夜袭。”她忽然道,“三天后,打西平。”
林砚秋握着竹简的手顿了顿:“现在?我们的藤甲还没备齐,新兵也……”
“等不起了。”贾敏望着西平的方向,那里的天空似乎总蒙着一层灰。“流民里有西平逃出来的,说城里的粮仓被烧了大半,贼寇开始抢百姓的存粮了。再等下去,不等我们打,城里的人就先饿死了。”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望楼下,操练的呼喝声突然变了调,原来是陈武让女兵们练习阵型转换。她们的动作还很生涩,转错方向的人慌得想改,却被旁边的人一把拉住——在战场上,慌乱比错误更致命。
“让军需官把最后二十匹布裁了,给新兵做裹腿。”贾敏转身下楼,猩红软甲的下摆扫过台阶,带起一串细小的尘土,“告诉姐妹们,打下西平,每人发两斤盐,给家里的孩子熬粥喝。”
三日后,西平城下。
晨雾还没散尽,城头上的贼寇正缩着脖子打哈欠。他们脚下堆着发霉的稻草,箭垛后面扔着几个酒葫芦,昨夜的喧闹还没完全沉淀,谁也没注意到,护城河对岸的芦苇丛里,三百支长枪正缓缓竖起。
贾敏伏在土坡后,手里攥着块湿泥。这是她从老兵那里学的,把泥抹在脸上能提神,也能遮住气息。她身旁的阿翠正紧张地咽口水,藤甲下的身子微微发抖,却死死咬着嘴唇,没发出一点声音。
“记住了?”贾敏低声问。三百女兵分成三队,左队攻东门,右队袭粮仓,她带中路直扑城楼。这是她们第一次打大城,没人知道城门后藏着多少刀斧。
阿翠用力点头,指节把枪杆握得发白。她怀里揣着个布包,里面是给两个孩子绣的虎头鞋,针脚歪歪扭扭,却是她夜里就着月光缝的。
“放箭!”
城头上突然传来一声喊,紧接着是破空声。贾敏猛地拽了阿翠一把,两人滚到土坡下,箭矢擦着头顶飞过,钉在芦苇丛里,箭羽还在嗡嗡作响。
“狗娘养的!”陈武在左队骂了一声,独臂举起信号旗。三长两短的旗语在晨雾里升起,三百支火把同时亮起,照亮了女兵们脸上的决绝。
“冲!”
贾敏率先跃出土坡,环首刀在手里一转,劈开迎面射来的箭。身后的女兵们跟着冲锋,藤甲在奔跑中发出哗啦声,像一阵骤雨砸向城门。城头上的贼寇慌了神,他们原以为来的是朝廷的禁军,没想到竟是一群娘们,愣神的功夫,前锋已经冲到了吊桥边。
“砍锁链!”陈武嘶吼着,独臂抡起大斧,斧刃劈在铁链上,火星四溅。铁链太粗,第一斧只留下道白痕,他吐了口带血的唾沫,又是一斧。
贾敏带人搭起云梯,藤甲在箭雨中“噗噗”作响,有女兵中箭摔下来,后面的人立刻补上,踩着同伴的肩膀往上爬。阿翠的枪尖刺中一个贼寇的咽喉,那贼寇瞪着眼睛倒下去,血溅了她一脸,她抹了把脸,继续往上攀,手里的枪抖得厉害,却没停。
城楼上的厮杀声越来越烈。贾敏砍翻两个守卫,一脚踹开残破的城门,冷风裹挟着血腥味灌进来。她抬头,看见那面写着“王”字的黑旗在旗杆上摇晃,像只张牙舞爪的恶鬼。
“砍了那旗子!”她吼道,声音在空荡的城门洞里回荡。
一个女兵应声爬上城楼,刚要挥刀,突然从暗处窜出个壮汉,一狼牙棒砸在她背上。藤甲裂开道口子,女兵闷哼一声摔下来,嘴里涌出鲜血。贾敏瞳孔骤缩,环首刀直劈壮汉面门,那壮汉却不躲,反手一棒扫向她的腰——正是王老虎。
刀棒相撞,贾敏被震得后退三步,虎口发麻。王老虎狞笑一声,露出黄黑的牙齿:“小娘们,敢来爷爷的地盘撒野?”他手里的狼牙棒带着风声,又砸了过来。
贾敏侧身躲过,刀锋擦着他的胳膊划过,带起一串血珠。她知道自己力气不如他,只能仗着灵活游走。余光里,她看见阿翠举着枪冲过来,却被王老虎一脚踹倒,枪杆都断了。
“阿翠!”贾敏分心的瞬间,王老虎的棒梢扫中她的肩膀,剧痛让她差点握不住刀。她踉跄着后退,后背撞到箭垛,退无可退。
王老虎步步紧逼,狼牙棒上的尖刺闪着寒光:“听说你们叫什么血蔷薇?今天爷爷就把你们摘了,插在粪堆上!”
贾敏盯着他的脚。这悍匪穿着双破烂的皮靴,左脚的靴子磨破了个洞,露出的脚趾在发抖——他在虚张声势,其实已经力竭了。她深吸一口气,突然把刀往地上一扔。
王老虎愣了一下,就在这瞬间,贾敏猛地扑过去,抱住他的腰,用尽全身力气往后仰。两人一起从城楼摔了下去,在坠落的刹那,贾敏摸到了腰间的匕首,狠狠刺进他的肋下。
“呃……”王老虎的吼声卡在喉咙里,重重摔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土。贾敏压在他身上,肩膀的剧痛让她眼前发黑,却死死攥着匕首,直到他不再动弹。
周围的厮杀声渐渐平息。女兵们拄着枪站在血泊里,脸上分不清是血还是泥。陈武的独臂缠着布条,正指挥人清理城门;阿翠扶着断枪,一瘸一拐地走来,把那面“王”字旗踩在脚下。
“将军!”有人喊道,声音带着哭腔。
贾敏抬头,看见城楼最高处,一个女兵正费力地把猩红的蔷薇旗升上去。旗帜展开的瞬间,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荆棘缠绕的蔷薇在阳光下红得像火,映亮了断壁残垣间的每一块砖石。
三日后,西平县城。
硝烟渐渐散去,露出被熏黑的屋檐和断裂的石狮子。幸存的百姓从地窖和柴房里钻出来,手里攥着破旧的布包,看见穿藤甲的女兵就往地上跪,眼泪混着脸上的灰,在沟壑纵横的脸上冲出一道道白痕。
“别跪,起来吧。”贾敏扶起一个老婆婆,她的儿子被贼寇杀了,怀里抱着个饿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孙子。“去粮仓领粮,每人每日两升,先垫着。”
粮仓在城西北,被烧了大半,剩下的粮食够吃半个月。林砚秋正带着人清点,看见贾敏过来,指着墙角的几个大缸:“找到些盐,够我们和百姓吃两个月了。”
贾敏松了口气。她走到粮仓外,看见几个妇人正蹲在地上,把烧焦的麦粒捡起来,用袖子擦了又擦。她们的动作很慢,像是在拾起什么珍贵的宝贝。
“这些还能吃吗?”贾敏问。
一个瘦高的妇人抬起头,脸上有块烫伤的疤:“能!磨成粉,掺点野菜,能救孩子的命。”她怀里抱着个襁褓,里面的婴儿睡得很沉,小脸皱巴巴的,像只小猫。
贾敏的心被揪了一下。她转身走向校场,那里已经成了临时的伤兵营。二十多个女兵躺在草席上,有的断了胳膊,有的中了箭,陈武正给一个女兵包扎腿伤,独臂动作不太灵便,额头上渗着汗。
“将军。”一个伤兵挣扎着坐起来,她的左臂被砍了一刀,伤口还在渗血,“城西的井里发现了尸体,得赶紧填了,再挖口新井。”
“我知道了。”贾敏点头,“你们好好养伤,剩下的事有我们。”
她走出校场时,日头已经偏西。夕阳把城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沉默的巨蟒。城门口,几个孩子正围着一面掉落的蔷薇旗,用手指描着上面的花纹。他们的脸上还有泪痕,眼睛却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
“这花好看。”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说,她的辫子歪歪扭扭,衣服上满是补丁。
“像姐姐们的血。”另一个男孩接口,他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是昨天被流矢擦伤的。
贾敏站在暗处,听着孩子们的话。她想起刚到原西时,枢密院的那句“养得活”。那时她以为,养得活是让士兵活下去,让军队撑下去。现在她才明白,“养得活”是让这口井里能打出清水,让烧焦的麦粒能变成粥,让孩子的眼睛里能重新有光。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砚秋。她手里拿着件东西,用布包着,递过来:“刚从王老虎的窝里找到的,是本医书,还有些草药。”
贾敏打开布包,医书的纸页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却很清晰。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株野蔷薇,旁边写着:“性温,可止血,可入药。”
“让懂医的老兵看看,能不能用。”她把医书递回去,目光落在城墙最高处。那里,猩红的蔷薇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这时,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了过来,手里举着一小束花。那是从废墟里采的野蔷薇,花瓣有些残破,茎上还带着刺,却开得很艳。
“姐姐,给你。”小姑娘仰着脸,眼睛弯成了月牙,“像你们的旗子,也像……我娘种的花。”她的娘,据说被贼寇杀了,就埋在城外的乱葬岗。
贾敏蹲下身,接过那束花。花瓣上还带着尘土,却有股清冽的香气,钻进鼻腔里,驱散了连日来的血腥气。她想起自己绣过的蔷薇,用的是最好的丝线,针脚细密,却远不如这朵在废墟里挣扎开放的花,来得有力量。
“谢谢你。”贾敏轻声说,声音有些哽咽。
小姑娘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缺了的门牙。她转身跑回伙伴们中间,指着贾敏手里的花,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夕阳的金辉落在他们身上,把那些补丁、伤痕、泪痕,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
贾敏站起身,握紧了手中的野蔷薇。花刺扎进掌心,传来一阵尖锐的疼,却让她的头脑更加清醒。她望着城外的田野,那里的冻土下,正藏着来年的种子;望着流民营的方向,那里的炊烟已经升起,像一条条细长的线,把天空和大地连在了一起。
她知道,收复一座城不难,难的是让这城里的炊烟一直升着,让孩子们的笑声一直响着。她和她的血蔷薇军团,要做的不仅是打仗,更是要在这片焦土上,种出粮食,打出水井,建起房屋,让那些失去依靠的妇人能重新拿起锄头,让那些失去家园的孩子能重新笑出声。
这才是“养得活”的真意。不是苟活,是带着伤痕,带着倔强,带着对明天的盼头,好好地活下去。
贾敏把野蔷薇别在腰间,猩红的软甲映衬着艳红的花瓣,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她转身走向城墙,那里,林砚秋正等着她商议春耕的事。风掠过耳畔,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她仿佛听见,脚下的土地里,有种子正在破土而出,发出细微却坚韧的声响。
那是新生的声音。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断壁残垣之上,正一点点,一寸寸,顽强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