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咳咳咳咳……”
刘启一直咳嗽个不停,苏云走上前给他披了件外衣。
“你这是感染肺痨了啊,这种病一般是被传染得来的,你在宫里怎么会染上呢?”
苏云给刘启检查了一遍,确认他是患上了肺结核,而且已经很严重了。
肺结核在现代不属于什么大病,治疗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可放在医学技术落后的汉代,这几乎是致命的。
刘启轻叹一声,“朕也不知道,如果有人刻意要害朕,那朕也说不清。”
“这肺痨是很难治的,更何况你这个已经进入咳血的阶段了,我也没办法给你彻底治好;
但是缓解一下,让你多活一段时间还是没问题的。”
刘启的眼神中瞬间闪烁出惊喜,“真的?之前我去看太医,他们基本上都说我病危了,我都在考虑为彻儿准备后事了。”
苏云倒没觉得什么,“太医嘛,在不影响医德的条件下,他们肯定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命啊。
他们肯定会把病说得重一些,这样治好了,他们就有功劳;万一要是治不好,那其他人也没有理由怪罪他们。”
封建社会医死皇帝的事情不在少数,不是他们医术不高,而是他们不敢下猛药,就怕万一出了差错,掉了脑袋。
很多皇帝起初就是些小病,但太医不敢治,或者说一开始就把病说得很重,使得皇帝心理压力很大,最终无奈早逝。
但苏云不一样,他就没有这么多顾忌,治病也敢用猛药,啥病就说啥病,不会夸大其词,皇帝也就不用太过担心。
对他的话,刘启很认同,“也是,有云伯在身边治病,启儿放100个心。”
其实有个足够信任的人在身边治病,那绝对是一件好事。
———————————————
刘启不想再谈论这个话题了,于是转移了话题问苏云:“云伯,你觉得这孩子这事处理的怎么样?”
苏云说出了内心的看法,“聪明、办事有分寸,像是你们老刘家的种,若这孩子登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听完云伯说的,刘启罕见的沉默了,没有再接下苏云的话茬。
但相处了40多年,苏云怎能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
“他是太子,大汉朝的储君,未来的皇帝,他身边的势力强大是好事,你不是想为他铺路吗?现在怎么反而想得多了?”
苏云明白,刘彻在朝中一举提拔了诸多属于自己的亲信,扩大自己的势力,刘启这是忌惮起刘彻来了。
因为皇权的神圣性,怕是除了朱元璋以外,没有一个皇帝不忌惮自己的太子。
皇帝就是皇帝,敏感多疑、刻薄寡恩这都是皇帝应该有的代名词,更何况刘启是将这两个词演绎到极致的皇帝。
“话是这么说,但朝中大多数都是尊崇道家无为而治的官员,刘彻这么一搞,突然插进来许多尊崇儒术的官员,他们之间必然矛盾重重,我可以不计较,但太后那儿可不好说啊!”
刘启说的不无道理,战乱时期可以提倡百家争鸣,可战争一结束,国家要统一思想,只能有一个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否则遍地开花,国家就不好管理了。
“既然如此,不如公开举行一次儒道之争,让朝中信奉道家的人和信奉儒家学派的人做一次辩论赛,看看最后谁能取胜。”
刘启大喜,“好主意啊!他们之间到时候无论谁赢都会获得群众基础,等他们辩论个水深火热的时候,朕再出手干预,到时候谁也说不了朕的不是。”
“你先别急着高兴。”苏云开口打断了他,“这场辩论赛你的想法很关键,你是支持道家,还是支持儒家呢?”
刘启沉默了半晌后,主动站了起来。
“信道家还是信儒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也该变变了,皇帝就是皇帝,朕就是皇帝,朕的儿子也是皇帝,若一直被臣子掣肘,那皇权不就被架空了吗?”
刘启的没有点明,但话说得已经很清楚了,苏云点了点头,便下去准备了。
——————————————
刺杀一案基本落下,朝中官员被清洗了一部分,但刘彻懂分寸没有大开杀戒,大部分功臣集团还是活了下来。
不过那些联络匈奴人的官员,几乎没有活下来的,刘彻对匈奴人可是恨之透顶的,自然不可能放他们一马。
刘彻和他们斗智斗勇也是成长的过程,这过程是宝贵的。
朝中又回到了以往的正轨,不过这一次事情让他们老实了很多,都开始静下来为朝廷做事。
这次儒道辩论的事情就交给左丞相府来做了,苏云必须得给他办得风风光光的。
朝中官员对这件事自然是积极的,利用上班时间辩论摸鱼,他们自然是喜不自胜。
报名的人很多,在朝中的官员几乎都参与了进来,毕竟牵扯儒道的辩论,这不是一人一家的事情,而是两个学派之争,他们必然要为心中的所学论个胜负。
报名的官员很多,但比例极不均匀,儒道方的人数大约是1比5,而且道家学派的人大多都是朝廷的高官。
此时此刻,即便是朝廷中信奉儒家学说各派都联合起来,也比不上信奉道家学派人的一点零头。
在辩论赛的前一夜,儒家学派的人推出了公羊学派的董仲舒,派他来到左丞相府中探探风头。
贾谊、苏云本能的是要躲,但听到来人是董仲舒后,苏云反倒来了兴趣。
“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他提出来的,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对此人有点印象。
此次辩论赛对儒家本来就不公平,儒家的人来探探口风,想来道家的人也指不出什么毛病来,苏云也就将他放了进来。
“在下博士董仲舒,拜见苏征事。”
在董仲舒眼里,这苏征事乃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自然是得罪不起。
苏云回朝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他被召见的频率,百官也是看在眼里,大家既羡慕又愤怒。
苏云一人独战十六名刺客的事情早已传遍了大街小巷,就这般的战力,朝中怕是没有一个人能打包票说打得过苏云。
百官心里就是不明白,怎么这叫苏云的人都那么难缠呢?怎么这叫苏云的人,都这么受皇帝的宠爱呢?
朝中甚至有人开玩笑,打算改名为苏云,以博得皇帝的重用。
其实皇帝识人用人还是看能力和忠心,似苏云这般有能力又忠心的人,但凡皇帝不是傻子,都会使劲重用。
“董博士客气了,董博士是熟读经书有才学的人,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而我只是一个丞相府的征事,这辈子也就混这样了,我们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未来说不定还要靠董博士提携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