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恩令,好!哈哈哈……”
御书房里,乾皇唐世成乐得哈哈大笑。没想到,忧心了好久的事,一纸浩恩令完美解决。
“不动干戈,不费兵卒,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玉宣,你果然没有令朕失望。每有大事,必出奇招。”
唐玉宣道:“都是父皇教导得好。”
她本想告诉父皇这是李长风之计,又觉得不妥。李长风这个利器,还是暂时不要公开,以免生出麻烦。
太子唐玉靖奇道:“皇妹到底献出什么妙计,竟把父皇高兴成这样?”
乾皇微微一笑,把奏折往前一推道:“你自己看吧。”
唐玉靖躬身上前,拿过奏折,看着看着,眼睛越睁越圆。
二皇子唐玉澜请示道:“父皇,儿臣可否一览?”
乾皇点头道:“看,都给朕好好看看,好好学习。玉宣之计,把朕心中的担忧全部排解,这……才是真真正正在为朕分忧。不像你们,谋策献计总是以自我为先。”
唐玉宣连忙道:“父皇,二位皇兄也是真正为父皇分忧的。以前儿臣也没什么建树,只是这次献的计策更合您心意罢了。”
唐玉澜阅毕,已然感受到了所谓“浩恩令”中的杀气。他最大的依仗便是外面藩王的支持,才与太子有了一较高下之力。这浩恩令一出,短则数年,长则十余年,藩王势力就会分崩离析,分裂成无数微不足道的公爵,侯爵甚至伯爵。最后,实际上已经只是拥有一方小天地的小地主而已。这,对他着实是个沉重的打击。
最要命的是,他一时之间,竟然想不出任何理由来反驳此计。
他也知道,父皇早就有撤藩之心,只是时机不成熟,未敢轻动。而他这些年也正是利用各种机会争取拖延,也才在藩王势力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如果连这“浩恩令”都要站出来反对,便是公然跟父皇的撤藩大计作对了。这无疑是触碰了皇帝的逆鳞,踩到了绝对不该碰的红线。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利害所在。现在绝对不能反对,而应该大力支持,以显得自己没有私心。
好在这“浩恩令”只是授予了王族权力,这个权力别人用还是不用,全凭自己做主。看来,还是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关键是后面怎么操作了!
“妙啊!”唐玉澜连连点头,“皇妹此计,可谓是撤藩于无形之中。根除深疮顽疾,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要让人非但不觉得痛,还觉得爽,这才是最难得最高明之处。”
唐玉靖惊讶而疑惑地看着他,此计明摆着对他不利,他不但不跳出来反驳,竟然还如此称赞?这小子,果然城府够深,居然没有让他失控!
“二弟说得对,皇妹这次,真是立下大功了。我们两个当哥的,不服不行啊!”
唐玉澜笑道:“那是,皇妹之天资,世所罕见。”
乾皇称赞道:“玉宣之计,甚合朕意,你二人也是难得的意见一致,全都认可。只不过,当务之急,还得派个得力的人出使董州,居间调停罗家三兄弟。并让他们把这浩恩令执行下去。”
唐玉宣正在考虑,是否自己把任务争取下来,然后派李长风前去执行。浩恩令是李长风提出来的,他的理解也必然最深。若是他能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在朝堂上也就名正言顺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岂料唐玉澜竟然挺身而出,抢先道:“父皇,儿臣愿意亲自前往推动此事。”
唐玉宣和唐玉靖皆觉得不可思议。他不但不唱反调,还要主动推进,着实有些反常。
“好!非常好!”乾皇喜道,“若你完成重任,必然重重有赏!”
唐玉澜道:“只要能为国出力,为父皇分忧,儿臣不求赏赐。”
……
唐玉澜回到自己府邸,召集门客谋士商议。
众人听过浩恩令后,皆是惊讶不已。
唐玉澜郁闷地说道:“唐玉宣献此一计,父皇龙颜大悦。可以说,她这一计,便胜我以前献过的十计。”
厅上一人奇道:“玉宣公主以前名义上参与辅政,却一直不显山露水,每遇大事必是左右摇摆,模棱两可。怎么近一年来,似乎突然变得激进了许多?”
另一人道:“依我看,玉宣公主或许是得到了高人指点。她的手下,应该是笼络了一些有才之人。”
“曲妙音一直在效忠于她,此事已经不是秘密。莫非近日又有新的高人加入?”
有个蓝衣瘦子人冷笑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若是我们连她手下有些什么人都不知道,怎么对得起殿下的恩典?”
“这么说来,你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蓝衣瘦子得意道:“当然。京城里来了什么身份不一般的人,自然要盯得紧些。像白露这样的巨富,突然入住天京,此事本就非同寻常。事实上,经过我许多天的盯哨,还真看到了公主在除夕之夜造访白府。”
“有这种事?”唐玉澜有些惊奇。
公主要见谁,一般直接派人去传召即可,亲自出宫去见的,必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蓝衣瘦子点头道:“岂敢欺瞒殿下?白府中的白露,就算本人不是公主的智囊,那府里也一定藏着什么厉害的人,正在为公主所用。”
“你做得很好。”唐玉澜赞赏道,“得把这个人找出来。”
众人都知道他的另一层意思,真正的大才,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得死!
有个紫袍老者道:“以老朽愚见,这次的事,殿下不必太放心上。公主就算再得赏识,她也是个女人,终究对殿下构不成威胁。公主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会想着依附于太子或是殿下。若是能把公主拉过来,一起对付太子,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路。”
唐玉澜点头道:“你说得很对,本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次才主动把出使董州的任务接下来,一定要让这道浩恩令在董州得以实施。事情办成,皇妹计策得以实施,本王也成了主要的助力者。不但收获了功劳一件,还让皇妹心怀感激。”
紫袍老者道:“殿下思虑周全,令人佩服。”
唐玉澜道:“洪光孝,本王便派你前去董州,以本王的名义调停罗家兄弟恩怨,并推行浩恩令执行。府中人员,你可随意挑选调派,必须把这件事给我办漂亮了!”
紫袍老者恭敬一礼道:“殿下放心,洪某定当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