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风跟着兰馨来到梅馨苑,进入一座大厅里。
主位前摆着一座屏风,背后坐着的人影若隐若现。
李长风心道,又搞这种。真当我好骗啊?老子早就知道你是谁了!
厅里已经坐着一人,乃是曲妙音。
“参见公主殿下!”李长风行礼。
“坐!”唐玉宣喊道。
“多谢公主!”
李长风坐在曲妙音对面,朝对方点头致意。
唐玉宣道:“春节期间,四海升平,普天同庆,然而有一地,却是不甚太平。”
原来,乾国东北董州,如今由异姓王罗运邦坐镇。
罗家是乾国的开国功臣,由高祖封王,世袭罔替传承至今。
董州北临妖域,肩负着镇守一方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责。朝廷特许董王自领兵权,只需按期朝贡,其余诸事皆可自行裁断。因此原因,董州俨然已是国中之国的存在。
像董王这样高度自治的镇边王,乾国还有两位。一是西北的凉王,二是西南桂王。
罗运邦有三个儿子,长子罗国宏,次子罗国强,三子罗国胜。按乾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罗国宏当仁不让被立为世子。
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虽是主流,但也不是坚不可摧。历史上,不论是皇家还是世家大族,非嫡长子继承家业者比比皆是。前提是,嫡长子无能,失去了父辈的恩宠。
然而,罗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三个儿子都是出色的将帅之才,而且志向远大一个不输一个。
罗国宏作为世子,长期跟随父亲处理州务。罗国强和罗国胜则一直在外领兵守边。
先前还好,近一年来,罗运邦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眼看权力交接之日即将到来。手握兵权的罗国强和罗国胜便有了不一样的心思。
今年春节之时,举国上下合家团圆。罗家父子齐聚一堂,然而家庭氛围非但不和谐,反而是剑拔弩张。
罗国宏欲借团圆毒杀两个弟弟,以绝后患。不料身边早已安插有两个弟弟的眼线,事情自然也就败露了。
至此,三兄弟彻底撕破脸,决定不装了。
罗国强和罗国胜逃出董州城,返回各自大本营,整备兵马,对董州虎视眈眈。
然而,两兄弟皆没有冒然出兵。因为他们都知道,董州城里也有五万守军,而且城坚池深,轻易不可破。
谁先出兵与大哥交战,就正中了第三方的下怀。三兄弟都想坐山观虎斗,都想成为最终得利的渔翁。
如今,董州三兄弟仍处于僵持状态。但是这一仗,或许不可避免。
消息传到天京,各方震惊。
太子唐玉靖认为,这是撤掉董王,收加董州兵权的大好时机。朝廷应以董州拥兵自重,蓄意谋反为名,出兵征讨。趁罗家兄弟反目不和,正好各个击破。
二皇子唐玉澜认为,应该出面安抚调停。毕竟董州是战略要地,董王多年固守有功,此时攻打,必让天下人心寒。而且,就算朝廷收回了董州,以后还要自己派兵镇守,反而多了不少麻烦。
两位皇子旗下的大臣,也是各站一边,支持相应的策略。
玉宣公主这边,暂时没有发表意见。
这件事,不论支持哪一方,都有利有弊,很难抉择。
更加恼火的是,一向喜欢模棱两可和稀泥的她,发现这次拿在手上的不是稀泥,而是砖头,根本和不动。
皇帝也是犹豫不定,限两位皇子和玉宣公主三日内各自拿出一套方案,再做最后决定。
这一次,玉宣公主的意见显得格外重要。他支持谁,就将以多数支持的优势让策略得以实施。
时间已经过去两天,玉宣公主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她没有第一时间向皇帝禀告,而是想听听李长风的意见。
“所以,公主的想法能透露一下吗?”李长风问道。
唐玉宣道:“本宫认为,应该以朝廷威严镇压,必须遏制战事发生。至于撤不撤掉董王,倒不重要。”
曲妙音解释道:“战事一起,必将生灵涂炭。公主仁慈,不愿意看到董州百姓受难。
董州一乱,妖域恐怕趁虚叩开国门,若是楚国兴兵,大乾便将南北受敌。
就算这种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其他镇边王也有起兵浑水摸鱼的可能。”
李长风可以理解,唐玉宣还有一大难处。先前已经建议她联合太子,先削弱二皇子势力。但是她现在并不想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便与太子的想法相悖。
这是大是大非,如果不能站在同一战线,其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必然产生裂隙。
“这件事,出得好,出得妙。”李长风突然呵呵一笑。
唐玉宣不喜道:“李公子,你这是何意?国家动乱,百姓蒙难,你还幸灾乐祸不成?”
李长风自信满满地说道:“这件事,将成为一个绝佳的契机,从此消除藩王的隐患。岂不是正合了公主之意?
我有一计,可解燃眉之急。不仅能平息董州的风波,不动刀兵不起战事,还让太子和二皇子都觉得受益,而无话可说。”李长风道。
曲妙音惊讶地看着他,显然不太相信有如此兼顾所有的完美策略。
屏风后面的唐玉宣,也是顿了好几息方才问道:“真有此计?快说!”
李长风道:“罗家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三兄弟都想继承王位。而是他们每个人都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继承王位,失去的恐怕不仅是对家业的掌控,更有可能是自己和妻儿的性命。
三兄弟都是有才有志之人,这对罗家来说反而并不是什么好事。三人相互之间都在猜忌。唯有置他人于死地,自己才能高枕无忧。
若是换一种情况,三人中只有一人特别优秀,另两人不论是假装还是实质,只要表现得无欲无求,甚至荒淫无度,便不会闹出这些事来了。”
曲妙音道:“就像凌王府的唐亦恒,外人看他是沉迷赌博,纵情声色,实际上是明哲保身之举。
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关键是董州的情况已经出了,现在不是分析原因的时候,而是寻求解决方案。”
李长风道:“要平息风波,就要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最大限度消除猜忌。方案我已经有了,而且起了个名字,叫做浩恩令!事实上,在处理凌王之事时,我就开始为这个方案做铺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