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空降兵的项目主要是建立一支能够使用滑翔翼和降落伞的部队,为未来飞机研发之后做人才上的准备。
这支部队暂时也训练不了,立项之后先得研究制造滑翔翼和降落伞这两样,等研发定型之后才能训练,不过,这个时候,田虎就要招收一些受过至少中学以上教育的安保队员参与了。
这将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新兵种,因为滑翔翼、降落伞以及未来的飞机,都是试验品,试飞都是极其危险的。但这是无法跳开的一步,只能面对。
面对蓝天的诱惑,再危险,都会有无数的青年人渴望参加。
研发人员也是非常积极参与,一直行走在大地上的人们都想有一天像鸟儿一样征服蓝天。
沈云峰也支持田虎先一步开展这个项目,未来的飞行员队伍将在这个项目中形成基础。
防城的秋天还有一些炎热,但是外东北的气温已经开始下降。每个村屯都开始准备过冬的工作了。在这样的高寒地带,一旦到了冬天,除了少数原住民会出来打猎,绝大部分人都是窝在村屯里过冬。所以,外东北的人口一直很少,就是因为粮食的问题。
今年却不一样了,到了秋天,所有村屯都到海兰泡和庙街,还有库页岛的军营所在地去拉粮食,拉煤炭,另外还要拉一些生铁、铅块和布匹。
这是“丰南号”在设计方案里面设计的重要一项,释放外东北的居民冬季里的生产力。
改建的村屯都安装了“丰南号”设计和生产的集中供暖,利用集中供暖的煤,男人打造铁农具、铸造米涅枪的铅弹,女人缝制衣服。产品到开春后再送回来,换取工钱或者粮食。
这样一来,让煤的利用效果放大,也提供了外东北居民增收的途径,既利于原住民人口增加,也利于吸引移民。
对于“丰南号”来说,虽然北方的农具市场都是清廷工部的,但是炼铁厂有“丰南号”的股份,铁农具的生产能力提高,“丰南号”在其中也是有利润的。
再说,集中供暖的设备都是“丰南号”生产的,这一笔费用,也都是由清廷投资,费用是要结算给“丰南号”的。
左宗棠是经营过一省政务的,他看着排队来领料的百姓,也不得不佩服“丰南号”在经济上的头脑。天寒地冻的外东北就是因为整个漫长的冬天都不能产生任何效益,只能靠夏季的一些微薄收入,导致这里人口稀少。一旦收入增长,人口肯定会增长起来,双方都得利。
而且这样两年过去,哥萨克村落也会对这种模式产生依赖性,夏季农耕,冬季手工业,粮食缺额部分从官府那里赊欠,部分承担公务的人员又从官府里或者薪水,这样下去,温水养青蛙,不得不留在这里了。
其实就连左宗棠也认为外东北的价值不大,经营外东北就是一个巨大的亏本买卖,他也想不通沈云峰和奕欣就要盯着外东北。
沈云峰无法向现在人解释外东北在未来的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奕欣也不能解释沈云峰近似胁迫的逼着他答应收复外东北。
所以,沈云峰也是务必要证明外东北值得收复,否则,一旦奕欣主导不了清廷的权力,或者沈云峰等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后面的人还是会荒废了这里。
既然已经收复外东北,发展还有一个过程,在议事日程上,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北美的事了。
俄罗斯殖民阿拉斯加并不是孤悬在世界上,在殖民阿拉斯加期间,沙俄将首府锡特卡打造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贸易市场。这里汇聚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布匹和茶叶,这些商品被销往加拿大和美国。同时,从阿拉斯加大陆运来的冰块也备受美国南部市场的青睐,需求量巨大。因此,沙俄实际上从阿拉斯加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阿拉斯加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象牙般珍贵的海象牙和珍贵的海獭毛皮尤为引人注目,为俄国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遗憾的是,沙俄政府并未从这些资源中获取应有的收益。这主要是因为阿拉斯加的所有业务均由俄美贸易公司所掌控,这家公司类似于美国早期的弗吉尼亚公司及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公司——这类由政府颁发特许状进行殖民开发的贸易公司。换言之,阿拉斯加所蕴藏的财富最终都流向了俄美贸易公司的口袋。
俄美贸易公司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有权自主与外国签订贸易协议,并在阿拉斯加发行自己的货币。这种特权地位自然离不开俄国皇室的支持,许多皇室成员都是该公司的股东,甚至沙皇本人也持有股份。
俄美贸易公司的创始人巴拉诺夫,被誉为“俄国皮萨罗”。他对公司投入了全部精力,不仅前期投入了巨额资金,还与当地阿留申首领的女儿结婚,旨在赢得当地原住民对公司的支持。巴拉诺夫在晚年选择退休,俄美贸易公司随后被俄国海军接管。自此,公司的高层领导位置几乎被海军军官所占据。尽管如此,俄美贸易公司实际上并未善用阿拉斯加的资源,原因在于复杂的管理结构和派系斗争。
随着皮毛贸易的衰败,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等原住民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这激起了他们的反抗,起义事件频繁发生。俄美贸易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求助于俄国政府,动用军队进行镇压。甚至有一次,俄国军舰对沿海的原住民村庄进行了炮击,导致整个村庄的毁灭。
这种管理不善和日益紧张的关系导致俄国在阿拉斯加的驻军规模不得不扩大,而军费的开支也随之大幅增加,最终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俄罗斯在阿拉斯加的困境还在于英美联手对俄罗斯在北美殖民地的封锁,尤其是美国,此时已经将北美视为己有,正在逐步将其他欧洲势力,包括自己的“生父”英国也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