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丰南号”实力心中最有数的还是奕欣,他和沈云峰接触的多,知道至少二十年不要想和“丰南号”开战,即使大清能装备十万二十万的使用火器的军队,沈云峰肯定还有后手等着的。
但他也知道,京城也是暗流涌动,太平军问题解决之后,经济复苏,国力增强,有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宗室里的一些废物,喜欢高谈阔论,煽风点火。
作为他,也不好明面上打压,会被视为软骨,最好的方法还是避而不谈,暗中将那些煽风点火的调整远离中枢。
沈云峰也确实改变了奕欣的世界观,按照清廷的规矩,奕欣不能废了同治,自己上位。那么在同治成年之后必然要还政于同治。
自己最好的结果,就是摄政这段时间能做点史上留名的功绩,那就是收复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至于大清的未来,留给同治去烦吧。世界大势如此,即使自己当了皇帝,也不一定就能改变。
不过,奕欣心里还是有个想法,自己好歹比沈云峰年轻,沈云峰要是死了后,粤西和“丰南号”会怎么样呢?那时候,也许大清能吞下“丰南号”这块肥肉。这也是他偶尔午夜梦回中想想,从未与人讨论过。
他也怕自己流露这样的想法,被沈云峰知道。沈云峰说不定在他死之前先把自己弄死。要是自己那个侄儿愿意去干,他不介意旁观看个大结局。
不过,自己那个侄儿这次被慈禧带去广州,见到了沈云峰,还跟在沈云峰后面学习了几日,那也算师徒一场,也有了香火情,这以后还真不好说。
奕欣有点奇怪的是,自己那个嫂子以前一说起沈云峰,就有点尖刻,现在从广州回来后,好像有点改变。
这种改变很微妙,以前的尖刻,奕欣能看出隐藏在尖刻后面的是害怕。但现在不仅仅是尖刻的改变,感觉自己这个嫂子好像不害怕沈云峰了。
奕欣也不是没想过在慈禧身边安插耳目,但是慈禧在宫里非常强势,一直不让奕欣沾宫里的事情.这也算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他不插手宫里,慈禧在朝上就配合他。
奕欣主要精力除了放在工业化和建立新军上,就是官员的人事安排,肃顺大量启用汉臣,宗室子弟非常不满。但事实上,宗室子弟安逸富贵生活过的久了,遛狗玩鸟的多了,能文能武的少了。
奕欣摄政之后,除了培养自己的班底,也在大量启用汉人,不过也在搞平衡,作为摄政王,失去宗室的支持也不好办。
“丰南号”的横空出世,导致历史的偏移,让原本在镇压太平军中立下大功的湘军、淮军将领的升迁之路也产生了微妙的偏移。
李鸿章原本是要升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从此飞黄腾达,但在沈云峰的建议下,成了北洋水师的总司令。暂时失去进军中枢,影响清末政局的作用。
曾国藩则是一直是两江总督,因为上海租界和海关收回之后,上海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也没回到中枢。
原本出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被沈云峰举荐去了东北建设新军。而张之洞则提前进入仕途,原本他只是个七品官的他现在已经少年得志成为澳门的正印官。
刘铭传原本是直隶提督,却提前进入海军序列,成为广州舰队的总司令。原本是江西巡抚的沈葆桢则代替刘铭传成为了台湾首任巡抚,台湾也提前建省。
奕欣摄政之后,对东三省进行了重大改革,又原本的军事建制将东三省改为州县建制,左宗棠因此成为黑龙江提督兼东北新军副司令。新军总司令依然由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兼任。
但是实际上新军是左宗棠指挥,特普钦主要是钳制,这是因为东北没有绿营,设了提督自然手下只能管理新军。而特普钦暂时兼任黑龙江总督,精力主要在民政之上。
特普钦和左宗棠的思路一致,在目前控制的边境地区以卫城的形式建设要塞,作为出征的根据地,卫城附近进行屯垦,逐渐将成熟的土地交给移民耕种,提高黑龙江粮食的自给能力,留住移民,保证建设要塞的力量。
由于东北煤炭的开发已经成熟,煤炭供应不成问题,保证了移民的过冬需求,这里已经不再是冬季禁地,就连左宗棠这样在南方来的人也都能存活下来。
左宗棠有着湖南人的蛮劲,在黑龙江一口气规划了十二座卫城,每座卫城都按照未来驻军一万的标准设置,等于规划了十二座小县城屯军屯粮。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这么长时间,左宗棠早就知道自己为啥来到黑龙江这苦寒之地,自己的任务是收复外兴安岭。只有这任务完成了,才能衣锦还乡,完不成,这一百多斤就撂在这里算了。
1858年5月28日,手中没有多少军队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中国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无暇北顾之机,成功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同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
该条约不但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让与沙皇俄国,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以南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中俄共管区域。奕山是该死的罪人。
《瑷珲条约》的签订,使俄罗斯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为表彰穆拉维约夫的功绩,亚历山大二世封其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
但是沙俄外交部仍然认为荒芜的黑龙江流域是难以防御的包袱。为了尽快开发新获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维约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矿工,派军队保护他们去以开垦的方式蚕食黑龙江两岸的土地。
用这种办法,穆拉维约夫很快就在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人的骑兵部队,用来保护他们侵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