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尔哈朗携带足够的马匹,连步兵都能骑马行军了,为了抢渡大同江,济尔哈朗当机立断,抛弃了所有拖累行军之物,只带三日干粮和马料,日行两百多里,飞一般的向大同江上游而来。
明白步骑混同,还携带大量辎重和火炮,沿途还有攻城略地,平定四方,所以虽未遇到强敌,但是行军速度怎么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侦查的热气球很快就发现了济尔哈朗的踪迹,但李俊业也只能无奈的长叹一声,追不上,也拦不住。
这就是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交战的最大弊端,缺乏战马难以组织大规模的骑兵,机动性天然就比不上。
作战也是如此,骑兵打步兵,输一次,基本就是全军覆没,双条腿的人,不可能跑得过四条腿的马;
而步兵打骑兵,胜一次也往往都是击溃,对方损失并不大,骑马离开战场之后,给一点时间,就又能重新集结。
在济尔哈朗从容的渡江的时候,李俊业也包围了黄州,黄海道名字就取自黄州和海州,是一座大城,但是并没有遇到大战。
原来李俊业的随行的黄海道观察使朴惠明派了出去,让他劝降黄州,大兵围城,决无生机,守军赶紧借驴下坡,合谋杀了亲和派的黄州牧使,献城投降。
明军入城之后,李俊业出人意外的并没有继续提兵北上,直渡大同江,而是调兵遣将,分派各军占领大同江的南岸的一切军事据点。
济尔哈朗抢渡过大同江之后,飞一般的进入大同江北畔的平壤,刚入城不久,就和姗姗来迟地耿仲明撞了一个满怀。
耿仲明这一趟也来的不容易,从锦州前线,围着辽东半岛绕了一个大圈,然后北上,再从丹东渡过鸭绿江,然后又转头南下,方才到达平壤,弯弯绕绕,走海运数日的路程,硬生生被他走了一个半月,如果不是后来天气寒冷,道路结冰,他还走不了这么快。
“大王,卑职来时路上就听到了,王京陷落等不好的消息,前线究竟发生了什么?”
看到济尔哈朗灰头土脸的样子,耿仲明启行时锐气十足的神态,此刻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哎!”济尔哈朗长叹一口气道:“说来惭愧,本王既然也会被那小二牵着鼻子走。”
“本王糊涂,闻知王京有危,急切之下竟然不等部队集合完毕 ,就领着麾下之兵仓促南下,结果发现登莱兵并非浪得虚名,本王根本就难以撼动。”
“那王京呢!大王当时明明已经领兵南下,王京城内亦有重兵,怎么会这么快就失陷了!”耿仲明话刚出口,就知道自己问太多了,但覆水难收!
提到王京,济尔哈朗须发皆张,猛拍了一下书案,大声说道:“提到王京,我就更来气了,我先到王京败了一仗,敌众我寡,为了稳妥起见,故而退却五十里扎营,五十里战马快行,须臾便至。”
“谁料那小儿,竟然想出挖地道到城墙脚下,然后埋填大量炸药,炸塌城墙十数丈!”
耿仲明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默默地比划了一下,十数丈到底是多长。
“短时间内,无数明军从那十数丈的缺口涌入城中。“济尔哈朗再次猛击了一下书案,气愤不已地道:“那些高丽人也实在是不堪大用,明军入城之后,七万守军,一触即溃,以至于本王都来不及回援,李倧出逃,王京陷落。”
“哎!说来说去,本王还是如那群年轻一辈一样,还是轻敌了!”
剩下的问题,耿仲明再也不敢问了,忙说了一堆安慰和马屁话后,离开此处。
离去之后犹不甘心,又以请喝酒的名义,召集了他军中数位汉军旗将领,入他帐中,到此才弄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耿仲明瞬间沉默了,不是他们太弱,而是敌人太强大,换做是他不一定能做的比济尔哈朗更好!
渐渐地,后方援军源源不断到达,平壤城内逐渐集合了三万建奴大军,李倧君臣也是一番调兵遣将,又从还能控制的平安、咸镜两道榨出了数万青壮一并交给了济尔哈朗。
于是平壤城内又拼凑出了七万大军。
济尔哈朗百思不得其解,在自己刚刚到达平壤的时候,也是最虚弱的时候,明军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反而给了自己喘气的时机。
如果明军在当时渡江,自己肯定为了保存实力不与他硬抗,肯定还会继续撤退 ,如此鸭绿江以东,岂不是尽落手中。
但明军却偏偏没有选择渡江乘胜追击,而是选择趁机攻城掠地,扩大战果。
看似明军是稳扎稳打,但济尔哈朗隐隐约约觉得这是李俊业没有渡江之意。
表面看似他手中有七万大军,可是能战的只有自己这三万人,剩余的那临时征发的四万多高丽人,哪堪大用,只能负责一些简单的后勤工作,真上战场,非但无益,说不定还会扯他们后腿。
可是明军入驻王京之后,沿途招降纳叛,如果把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青壮也算上,只会比自己更多。
济尔哈朗觉得自己并占不上多少优势。
好在耿仲明的乌真超哈到达战场之后,明军水师的那种小船再也不敢驶入大同江,没有他们的封锁,自己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强渡大同江。
可在济尔哈朗权衡再三之后,却放弃了渡江的想法!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刚刚打完松锦大战,虽是大获全胜,但建奴也付出了不少伤亡,建奴才多少人,这点对大明来说,微不足道的损耗,也需要他很长时间的恢复。
雪上加霜的事,关外被包围的据点还有明军数万,这些据点虽然都是瓮中之鳖,但明军关锦防线经营了二十年,固若金汤,这些据点短时间内也不是容易攻陷的,牵制大量的建奴兵力在此。
偏偏在高丽战场一败再败不说,自己又折了一万进去,这对于建奴来说,实在是太疼了。
此刻面临两线作战的建奴也急于从高丽脱身。
在高丽战场和明军交过手,领教过他们的实力,纵使渡江成功,济尔哈朗也没有多少把握彻底打败明军。
两军隔江对峙,那方进攻,天生居于劣势。
越想越多,济尔哈朗开始有些投鼠忌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