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海鲜粥,一锅海鲜红薯粉,一锅白稀饭加一大盘煎咸鱼,就是第二天晚的晚餐。
红薯粉还是景春熙在大舅舅的掩护上,昨晚刚放出来的。这样的晚餐简单到让人怀疑昨晚是否真的吃到了欢迎大餐。
海鲜粥里,米粒被海鲜的鲜味浸透,虾仁、鱿鱼、花蛤等食材在粥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海鲜红薯粉更是别具风味,红薯粉q弹爽滑,搭配上鲜美的海鲜汤汁,每一口都充满了海洋的味道。白稀饭清淡爽口,与煎得金黄酥脆的咸鱼搭配,咸鱼的咸香和稀饭的清淡相得益彰,让人食欲大增。
尽管晚餐如此简单,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实在是昨晚大家都吃撑了,白天里又都睡饱了,吃这些反而非常开胃。白稀饭送咸鱼,男子们都吃了几大碗,吃得津津有味。景春熙也觉得咸鱼很香,只尝了半条,吃了半碗粥,海鲜粥倒是吃了不少。
所有人里只有景春熙睡到了晚餐时分。吃完饭后,她才开始仔细观察周边的环境。
整个驻地同样是建在半山腰往上,他们住的这排房子的正前方就是大海,就是海边的一个观景台。
海风带着咸咸的气息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也送来大海的低语。山脚下,渔船的灯光开始闪烁,像是海面上漂浮的星星,为归航的渔民指引方向。黄昏的海边无比宁静而美好,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景春熙非常眼尖地看到了下面荔枝湾的一个角落,停靠了十几二十艘大船。远远看去,这些船比在九江郡收上来的那八艘官船还要大,而且都是三层的。
九江郡的那八艘大船,虽说是已经是在这之前景春熙见过最大的船,但也仅仅是两层,只是在顶层再加个小屋子为舵手所用。
看到这场景,景春熙心中明白,荔枝湾这边已经做好了海运的准备。昨晚就听大郎哥说,三舅舅的人已经把江南丝绸运了过来,这一趟出海恐怕就等着她的茶叶和瓷器了。
“大伯和大哥过了午就出去了,说去看看海边的地形,让熙表妹和世子等他们,他们会天黑前回来。”三郎的话在景春熙意料之中。如何把空间的东西放出来,从哪里放出来,放在什么地方。既要有合理的出处,又不让人看出蹊跷,自然不容易。
原本外祖父和三舅舅肯定对常驻这边的大郎和三郎有所安排,但由于不能跟他们道明神仙姑姑这么奇异的事,很难说执行起来会不会有所偏颇,选点上自然要谨慎。
现在有大舅舅亲自去选点,自然是要给她打掩护,所以景春熙并不急,既来之则安之,也不差那几天。
“雷州这一带依山傍水,海鲜鲜美,海风习习虽并不让人觉得惬意,但这一辈子这样的风景未必会领略多少回,何不用心认真感受。”胥子泽的这番话说到景春熙的心里去了,她忍不住扯开笑颜点头:“三郎,带我们随便走走。”
“走吧,再不走天就黑了。不过这个时候下到海滩天也黑沉了,什么都看不见,我带你们就在这附近转一圈。”三郎说完,带着他们往右顺着走。
他们沿着山边的小路漫步,脚下原本应该是不平整的,但已经很用心铺了一层粗沙,偶尔也会踩到被敲凿过但并不太平滑的石板,树林里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为这宁静的傍晚增添了几分生机。
“这片山是平整过的吧?”胥子泽一面走一面问。实在是紧贴着海边的山,岩石都比较多,就在他们住的位置往山下看,就有不少怪石嶙峋。能在这座山上一级级往上建那么多房子,还在半山腰上建那么大一个平整的练习场,就是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也得腾得出这么宽大的地方来才行。
“炸了好多石头才腾出来的,凿出来的石头可以直接推到海里,自然也是要平整的。”三郎回答道。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因为这片土地的改造是他和大郎哥布局和亲手安排完成的壮举,这是他们平生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炸?怎么炸?”
“用什么炸?”
三郎的话让他们两人都有点吃惊,即使景春熙两世为人也没听说过什么东西有那么大的威力,可以炸出这么平整的一块地。
大庆国的硝石都是外来的,而且都掌握在当权者手上,即使用于制作炮仗也需要层层审批才能领到,绝不可能有大量的材料流落到民间。
“我跟大郎哥无意中在这片山的一个山头发现了硝石,山林中的木炭容易弄得很,硫磺可以从南安国、兰芳国购买,他们经常有船过来。”
三郎解释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另外,我们刚刚从红毛番手上买了两件火器,威力是我们大庆武器的十倍不止,如果能做出来用在战事上,十个鞑靼国进犯我们都不怕。”
因为“得了火器”这句话,把他们晚饭后的消食之行成功截回,两人连看风景的心思都没有了。
火器是个什么东西,他们非常好奇。它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如果三郎不吹牛的话,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也可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