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川渝地区让人感觉很舒服?#】
【主打一个不内耗。
结合时事,前几天重庆巴南堵路撞人事件里,现在都能看到网上一堆视频,堵路的哥子些耿直得很,嘴巴喊的是:“你来,你来,有本事你撞死我!”
开电车的哥子也耿直,一盘子就冲上切了,目前警方通报是1死4伤。】
~~~~~~~
评论区:
〖我就说我们重庆人耿直,还有人说是假耿直!〗
〖这例子举的好,下次别举了。〗
〖不举不行啊!〗
〖举了也白举,锯了吧,没卵用!〗
〖答主:好的,以后都不举了!〗
〖此之谓引喻失义!〗
~~~~~~
大明,永乐年间。
北直隶,百姓村。
柳氏恍然大悟道,“怪不得后世之人评价川渝之人是神人。”
“? ? ?”
“你看这新闻里的男子,别人让他撞,他就撞,有求必应,这不就是神仙吗?”
“……”
——————
【道家发源地,正常现象。
白素贞在青城山修炼千年,山上的道士都没有找她麻烦,一出四川就遭一个和尚关起来了。
这么说吧,除非你在大街上裸奔或者当街拉屎,川渝人都不会多看一眼,甚至就算你这么干了,可能也只会觉得:“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唉……造孽哦。”】
评论区:
〖他楞个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娃肯定在和哪个打赌输了。〗
明朝,崇祯年间。
冯梦龙:……
要不把白蛇的故事再改改?
唐朝洛阳巨蛇事件是白蛇传的故事来源之一。
经过历代加工,有了许仙(许宣)、白蛇、青蛇(青鱼)、法海、金山寺、雷峰塔等现代熟知的《白蛇传》内容。
有说是白蛇被许姓老人救,所以嫁给许姓老人的后人报恩。
也有说白蛇被许仙救,报恩。
而在冯梦龙的故事里,白蛇是见色起意。
没有什么报不报恩,就是白蛇见许仙(许宣)长得好看,是个小鲜肉,一见钟情,遂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
而这许仙某些方面条件特别好,白蛇一试,就停不下来,干脆嫁给他。
冯梦龙想改一下,就按照后人的报恩理念,白蛇是为了报恩才嫁给许仙,而不是见色起意。
这样的故事比见色起意好多了,肯定能吸引穷书生、一姑娘。
念及苏杭名声,冯梦龙又觉得后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白蛇在青城山修炼,没吃人、没害人,到了杭州报恩,结果被法海镇压,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改成大团圆结局,又少了些许味道。
捋着胡须,冯梦龙突然想通了,金山寺在杭州,关我一个苏州府的什么事?
杭州名声差,这不是应该的吗?
散装的江苏,不是一日建成的。
明朝时期,和现在有些像,应天府是皇都,自认为在南直隶里高人一等。
但苏杭扬瞧不上应天,一则应天基本是勋贵、不得志官员的自留地,要能力没能力,要钱……也没多少钱,也就是祖上跟对了人,属于暴发户,是new money。
二则,应天府的文风也一般,有明一朝,别说状元了,三甲都没几个。
反观苏杭扬,要钱有钱,要文风有文风,是old money!
老贵族瞧不上新贵族,是常态。
就像世家瞧不上皇帝一样。
李唐,胡风也,赵宋,小兵也,蒙元,蛮夷也,朱明,乞丐也。
在世家心中,连皇帝都这样评价,更何况一群才当上勋贵的新贵族。
而苏杭扬之间,互相也瞧不上。
在南直隶的鄙视链上,苏杭扬第一。
三者并列第一,纯粹因为苏杭不分上下,分不出个高低。
并且苏杭认为扬州也只是个添头。
松江第二。
给皇都一个面子,应天府排第三。
当然,应天府不认,一直自认第一。
所以,身为一个苏州人,能给杭州上眼药的机会,冯梦龙自是喜闻乐见。
一字不改,就是杭州的和尚没有人情味。
冯梦龙想了想,还可以加些情节。
比如法海为什么知道白蛇是和尚?
因为有人告密。
谁告密?
杭州士子,喜欢白蛇,想从许仙身边抢走白蛇,但白蛇忠贞不一。
于是士子动用权利,对许仙威逼利诱,甚至拿他下狱。
趁着许仙被关在牢里,杭州士子便想强迫白蛇,但白蛇誓死不从。
士子恼羞成怒,便造谣白蛇是妖怪,才引来法海。
对了,士子还可以加一重身份,父亲是杭州土生土长的读书人,有功名在身,还和杭州府衙的官员交好。
而士子母亲,则是应天府勋贵的女儿。
父亲动用权利,母亲从南京调家丁,帮儿子抢白蛇。
冯梦龙嘿嘿一笑,“完美!”
~~~~~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湿润。
川渝地区从战国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资源地区,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故称天府之国。
记得有一次在重庆开tpp,一连几天下雨,住在希斯顿的阿拉伯们,不打伞直接在雨里来回的走,一个个喜气洋洋的,说是他们沙漠地区一年都没有下过这么多的雨。
川渝地区的湿润,不同于二广云南的湿润,他们那叫瘴气。】
~~~~~~
评论区: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四川正好相反,是天府之国,就是反过来,富山善水出好人嘛。〗
〖这个理由不成立。〗
〖有没有一种可能,除了成都,四川其他地方,包括重庆,都是穷山恶水?〗
大明,洪武年间。
“天下未乱蜀先乱,世界易平川难平也。”
这是一句宋朝开始流行的谚语。
句中的世界和我们如今理解的世界,不是同一概念。
今之世界多指地球。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又念叨一句谚语,朱元璋才对朱棣解释道:“皆是地理缘由罢了。”
“蜀道难,扼守关隘,易守难攻。”
“自古每逢天下大乱,川蜀之人便关上大门,割据一方。”
“待到天下平定,朝廷只要处理得当,川蜀之人便又归于中国。”
“后人谓之川人图安逸,自古有之。”
“所以又有少不入川,老不离川的民间谚语流行。”
朱棣疑惑的问道,“可是前有蒙元钓鱼城,后有川蜀抗清,几为之一空,还有倭人入侵之时,数百万将士出川,这又是为何?”
朱元璋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案,沉声道:“老四啊,这便是咱要问你的问题,去翻翻史书,请教一下川蜀之人,得到答案,再来禀报咱。”
朱棣:……
虽然很想说一句,爹,你是不是也不知道,被俺考住了,所以使出斗转星移之术,反过来问俺?
不过,看了看朱元璋身后的那根木棍。
朱棣果断选择孝顺、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