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剪纸、布糊画、吵子会与木作的文化交响
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民族风情的土地上,剪纸、布糊画、吵子会与木作技艺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丰宁非遗文化的壮丽画卷。
剪纸:刀尖上的千年叙事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独特风格,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其内容涵盖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山水风光等类别,表现形式包括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等。清末民初,剪纸艺术达到鼎盛,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剪纸艺术的传承脉络清晰,老艺人张冬艳的家族剪纸技艺已传承六代。她自幼跟随祖母学习剪纸,其作品《九龙图》以细腻的刀法展现龙的威严,成为丰宁剪纸的代表作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剪纸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非遗+扶贫”培训活动,投入25万元预算,在县职校中心开设剪纸班,培训学员250人,使剪纸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布糊画:布帛间的立体诗篇
布糊画以满族传统“补花”工艺为基础,融合绘画、堆绣、唐卡等技法,形成包含分解制版、布糊组装等12道工序的独特制作体系。其工艺起源于女真时期,20世纪90年代由滕腾在传统基础上创立“堆积法”新工艺,代表作《和平昌盛图》被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收藏。第五代传承人郝如香创新全立体糊制技法与披毛植入法,开发文创产品并建立非遗扶贫工坊。
在“天才妈妈”河北丰宁布糊画梦想工坊,带头人刘海艳带领当地妇女通过布糊画制作实现居家就业。工坊接到的订单不仅为参与者带来收益,更让布糊画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布糊画作品《凤凰宝相瓶》以绫罗绸缎为主料,通过堆积法展现凤凰的华丽姿态,成为国内外艺术展览的常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布糊画从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转型,成为丰宁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吵子会:笙箫中的民族交响
吵子会,俗称献音会,是源于庙宇大钟象征的民间吹打乐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河北保定、承德等地。丰宁满族吵子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八间房村庙会,以唢呐与打击乐组合演奏为核心特征,表演形式分为吹打乐曲和杂曲两类,曲牌多具满族风格。其乐器包括大钹、大铙、海笛、单皮鼓、小镲等,舞蹈动作融合少林武术与大秧歌元素。
吵子会的传承谱系清晰,现存吹打乐曲与杂曲两类表演,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河北卷》。2023年起,当地学校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分年级教授演奏技艺,使这一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吵子会的表演总是吸引众多观众,其粗犷宏亮的声音与整齐一致的耍钹姿势,展现出北方民族的豪迈气质。
木作:榫卯间的智慧传承
丰宁满族传统木作技艺是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榫卯结构为核心,选材考究、雕琢纤细。代表性作品满族升斗,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身,寓意五谷丰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宁通过《匠心坚守》非遗传承特别节目,向观众展现了传统木作的工序之美。
在梁宁的工作室,一个升斗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材、切割、打磨、雕刻、组装等多道工序。他介绍道:“小升斗中蕴含着大乾坤,‘斗’纳天地之灵气,是满族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今,梁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使满族木作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传播丰宁文化的使者。
四项非遗的共生与传承意义
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剪纸、布糊画、吵子会与木作技艺,虽然形式各异,但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丰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剪纸与布糊画在艺术表现上相辅相成,前者以平面剪裁展现细腻情感,后者以立体堆积呈现厚重质感;吵子会的音乐与木作技艺的节奏感相互呼应,前者以笙箫传递豪迈,后者以榫卯彰显智慧。四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丰宁满族自治县应继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学校可将非遗课程纳入必修体系,培养青少年的文化兴趣;社会各界可积极参与非遗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丰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