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雄县非遗:鄚州草编、京作家具制作、黑陶与按摩技艺的文化解码
保定市雄县作为雄安新区的核心区域,不仅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更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鄚州草编、京作家具制作、雄县黑陶与脏腑推拿按摩技艺,分别代表了传统手工艺、宫廷家具文化、史前制陶文明与中医外治疗法的巅峰成就。这些非遗项目通过材料创新、技艺融合与功能转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鄚州草编:从生活器物到艺术符号的蜕变
历史溯源与工艺演变
鄚州草编技艺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已广泛用于制作草鞋、蒲团等生活用品。至明清,随着白洋淀地区芦苇资源的开发,草编技艺逐渐形成以蒲草、芦苇为原料的独特体系。雄县鄚州镇(今属任丘市,但历史上与雄县文化渊源深厚)的草编艺人李俊,通过二十余年研究,将传统编织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创新出“活体编织”技艺——利用蒲葵叶的天然韧性,通过“编、缠、钉、串”等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龙、凤、昆虫等立体造型。其作品《十二生肖》系列曾在美国华盛顿中国彩灯文化节展出,单件售价达千元人民币,实现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的跨越。
材料革新与产业转型
传统草编以麦秸、玉米皮为主,但雄县艺人尝试引入白洋淀芦苇的变异品种“铁杆苇”,其纤维强度提升30%,且经碳化处理后防虫蛀性能显着增强。2019年“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游河北”活动中,鄚州草编展区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600余名妇女参与生产。目前,雄县草编已开发出圣诞树、草球等200余种外贸产品,年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形成“原材料种植—设计加工—跨境电商”的完整产业链。
二、京作家具制作:宫廷美学的民间化传承
流派特征与技艺体系
京作家具制作技艺诞生于明清宫廷,以紫檀、黄花梨等硬木为材,融合苏作“婉约”与广作“繁复”之长,形成“造型厚重、纹饰华丽”的独特风格。其核心技艺包括:
榫卯结构:采用“燕尾榫”“格角榫”等32种传统接合方式,确保家具百年不散架;
雕刻工艺:以“透雕双龙戏珠”“浮雕百子图”为代表,线条刚柔并济;
烫蜡工艺:通过“煮料—烘干—髹蜡—抛光”四道工序,使木料呈现“琥珀光泽”。
当代困境与创新实践
受原材料短缺影响,京作家具行业面临危机。雄县部分工坊尝试以“刺猬紫檀”替代传统紫檀,成本降低60%的同时,通过激光雕刻技术复刻宫廷纹样,效率提升3倍。2025年,雄安新区非遗创意大赛中,青年匠人王磊设计的“智能京作书柜”引发关注:柜体嵌入湿度传感器,当环境干燥时自动释放木蜡油蒸汽,实现传统工艺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
三、雄县黑陶:史前文明的现代重生
文化基因与技术突破
雄县黑陶源自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以当地红胶土为原料,经“拉坯—抛光—雕刻—渗碳”四道工序制成,具有“乌黑如墨、声如钟磬”的特性。1986年雄州特艺陶瓷厂成立后,传承人张建国通过三项技术革新推动黑陶转型:
玛瑙打磨:以天然玛瑙片替代传统砂纸,使器物表面光洁度达镜面效果;
环保釉料:采用雄安新区地下咸水配制釉料,烧制温度从800c提升至1200c,成品硬度提高2倍;
功能拓展:开发出“黑陶茶具”“黑陶香薰”等实用器型,2020年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单价从数百元升至数千元。
文化符号的国际化表达
雄县黑陶在设计中融入雄安元素:如“白洋淀荷韵”系列采用阴刻技法表现芦苇荡纹理,“雄安新区规划图”浮雕盘则以0.1毫米精度复刻城市蓝图。2023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黑陶长城”装置艺术,由3000块黑陶砖拼接而成,获评“最佳文化展示奖”。
四、脏腑推拿按摩:中医智慧的活态传承
理论体系与流派形成
脏腑推拿术源于《黄帝内经》,以“通督调三关”为核心手法,通过按压腹部穴位调理脏腑气机。明末清初,保定因地处京畿,突破传统礼教束缚,成为该技艺主要传承地。20世纪初,原宫廷推拿师汇聚雄县、高阳等地,融合“安纯如派”“高阳派”技法,形成“以指代针,以掌代药”的独特体系。第十代传人王红星整理的《脏腑推拿术》手稿,详细记载了“旋腹通经法”“按脊整复术”等36种手法,被医学界誉为“中医推拿的活化石”。
科学验证与临床应用
2025年河北医科大学研究显示,脏腑推拿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率达89%,其机制在于:
调节胃肠动力:通过“摩腹法”刺激迷走神经,促进胃酸分泌;
改善微循环:手法压力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速代谢废物排出;
调节免疫:降低血清IL-6炎症因子水平,提升t淋巴细胞活性。
目前,雄县中医院开设的“脏腑推拿专科”年接诊量超2万人次,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推拿对脊柱侧弯干预”课题研究。
结语:非遗基因的活化路径
雄县非遗项目通过“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文化符号+产业经济”“医学理论+科学验证”三大路径,实现了从生存传承到创新发展的跨越。鄚州草编的跨境电商模式、京作家具的智能改造、黑陶艺术的国际表达、脏腑推拿的临床研究,共同构建起非遗保护的“雄县样本”。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这些文化遗产将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拥抱现代性之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