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炸花花、霸王鞭与跑龙灯的文化传承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气息的土地上,炸花花、霸王鞭与跑龙灯作为三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鹿泉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是鹿泉区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炸花花:甜蜜年味的味觉记忆
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
炸花花,又称炸果儿,是鹿泉区大河镇纸房头村等地的传统春节小吃。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最初以山药为馅料,后逐渐发展为豆沙、枣泥、紫薯等多种馅料,颜色丰富,口感香甜软糯。炸花花的制作工艺讲究,需先将蒸熟的红薯、紫薯、豆沙等馅料加入白糖和糯米粉搅拌,再将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条,裹入馅料后切成薄片,捏成元宝、花朵等形状,最后放入油锅炸制至金黄酥脆。这一过程中,醒面和油温的控制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炸花花的口感与外观。
文化内涵与节庆意义
炸花花不仅是鹿泉人过年时招待亲朋好友的特色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元宝形状的炸花花寓意着生活富裕、财源滚滚,而花朵形状则象征着花开富贵、吉祥如意。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炸花花,邻里之间也会互相赠送,共同分享这份甜蜜与幸福。炸花花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成为连接亲情、友情和邻里情的纽带。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炸花花的制作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然而,在鹿泉区大河镇纸房头村等地,这一传统技艺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村民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炸花花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制作工艺中,如开发不同口味的馅料、设计新颖的造型等,使炸花花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霸王鞭:刚劲有力的民间舞蹈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霸王鞭,又称“地落子”,是流传于鹿泉区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邹、武两姓祖传会档发展而来。霸王鞭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员手持霸王鞭(一种特制的舞蹈道具),边唱边舞,配合打击乐的伴奏,完成戏斗、磕鞭、压鞭、打八下等独特的动作。霸王鞭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
霸王鞭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鹿泉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霸王鞭的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霸王鞭的舞动象征着力量与勇气,而打击乐的伴奏则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此外,霸王鞭的表演还常常与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霸王鞭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鹿泉区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霸王鞭传承基地、开展师徒制传承、举办霸王鞭技艺培训班等。同时,霸王鞭也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当地中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霸王鞭这一传统舞蹈形式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跑龙灯:龙腾盛世的民俗盛宴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跑龙灯是鹿泉区元宵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数百年前。跑龙灯的表演形式宏大壮观,通常由两条龙组成——一条水龙(多为青绿色)和一条火龙(多为红黄色)。每条龙由7至9人操控,配合绣球手、鼓手等辅助角色共同完成表演。跑龙灯的表演套路丰富多样,包括“双龙出水”“二龙攀柱”“腾云驾雾”等二十余种。表演时,两条龙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穿梭游走,宛如真龙再现人间。
文化象征与节庆意义
跑龙灯在鹿泉区不仅是元宵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代表着吉祥、权威和力量。跑龙灯的表演不仅是对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在元宵节期间,跑龙灯的表演往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成为鹿泉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跑龙灯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然而,在鹿泉区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跑龙灯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一方面,通过举办龙灯制作技艺培训班、开展龙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龙灯制作和表演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如将现代音乐、灯光等元素融入传统表演中,使跑龙灯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炸花花、霸王鞭与跑龙灯作为鹿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在当代社会,鹿泉区通过政策支持、教育普及、产业创新等举措,让这些非遗项目焕发新的生机。未来,随着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这些文化符号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