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华元年,二月初七,下午。
昆明城南,工部工匠营,一处工匠作坊里。
大明朱皇帝,带着一大堆文臣武将,正在巡视这个充满汗水,嘈杂纷乱的地方。
此时此刻,站在高处的朱皇帝,对着身边的白发老头卢若腾,表情严肃,郑重的说道:
“第一个是待遇”
“本朝的军队,之所以能打胜仗”
“归根结底,就是三个东西,军纪严明的三十万大军”
“足粮足饷,概不拖欠的户部粮饷,职能高效的兵部,质量过硬的兵械”
“工部是朝廷的重要部门,涉及到整个军队的装备,生死攸关,决定军队的战斗力,生存力”
“工部,最重要的核心部门,就是眼前的工匠营”
“朕的工匠营,老工匠”
“从永昌起兵的时候,就规定了,无论是什么工匠,都要做到足粮足饷”
“这一点,朕的老叔公,前任王应龙尚书,王侍郎,他们是最清楚不过的”
“工匠的待遇,跟军队的将士一样,足粮足饷,概不拖欠,不能少一个子”
“还有激励措施,超额完成任务的,有重大技术突破的,也有技术改进的,提高兵械效率的”
“这些所有的待遇,不能克扣,不能拖欠”
“黄郎中,朕说的对吧”
“户部上下,有没有拖欠工部的银子?克扣粮饷和物资费用”
说罢,朱皇帝又转过头,对着随行的户部郎中黄殿卿,随口问了一句。
是的,朱皇帝出来巡视,不可能带上所有的重臣,毕竟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要事。
但是,一些中层官员,还是要带上的,各个部门的主事或是郎中,随时听从朱皇帝的问话。
尤其是户部统一财权以后,各个部门的粮饷用度,都要搞预算,给出详细的支出,才能领到银子。
这个好处,不要太小了,每个部门的支出,户部至少会审核一遍,有没有贪污受贿的情况。
同时,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毕竟去户部要银子,流程不少,增加了繁琐。
可以预计的,如果这些银子,是留在各个部门,自己用自己的银子,肯定用的更快更豪爽。
“回禀陛下”
“微臣黄殿卿,这就给您汇报”
被点到名字的黄殿卿,立马大声回应,再不慌不忙的,从后面慢慢挤过来。
没办法啊,他就是一个郎中,这个鬼地方,人多房子小,太拥挤了一点。
半响后,才来到朱皇帝的身边,掏出自己的小本子,开始大声朗读:
“回禀陛下”
“工部上下,上个月的粮饷支出,已全部结清”
“其中,工部上下官员62名,吏员141名,合计俸禄米粮,折合银两814两”
“工匠营上下,熟练工匠,学徒工,有名,合计粮饷和奖励,两”
“物资原料采购,其他的杂项,合计有两,总计总支出两”
“这个月的粮饷,俸禄,还要等8天时间,也就是月中”
“物资原料的采购,其他杂项的支出,就要等月底,全部一起结算”
“当然了”
“工部上下,每个月的支出,平时都是三万五千两左右”
“这两个月,尤其是去年年底,兵械甲胄,火器火炮,增加了不少,开支自然就增加不少”
说完后,这个朱皇帝的心腹,才合上小本子,一脸坦然的看着朱皇帝,又看了看旁边的卢若腾和王文简。
没错的,他现在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如此。
早上的时候,先去朱皇帝的侍从室,报到一下,看有没有要事,没事的话,再回户部衙门上值。
下午和晚上,基本上就是往皇宫跑,跟在侍从室后面,随时候命朱皇帝的咨询。
就像现在,充任朱皇帝的口舌,把工部上个月的开销情况,说的一清二楚。
是的,户部每个月的开销,大概都是3万上下,多的时候,就是5万左右。
没办法,这几个月,朱皇帝扩兵太厉害,动不动就是几万兵马,十几个营的新编制。
迫不得已,工部只能加大采购原料物资,继续加班加点,往死里打造兵械。
“咚咚咚”
听完朱皇帝的叮嘱告诫,还有黄殿卿的讲解,躬身一旁的老杆子卢若腾,再也站不住了。
不容易啊,别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是新官上任吃臭屁,挨朱皇帝的告诫啊。
没办法,只能跪地磕头,一脸的庄重严肃,口中高呼:
“吾皇万岁”
“陛下圣明英明”
“陛下圣俞,老臣必定铭记于心,时刻牢记谨记”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只有加入了西南王朝,才知道朱皇帝带领的朝廷,为何能打胜仗。
变化太大了啊,做了几天的兵部尚书,老杆子卢若腾,就被惊到了。
首先,就是银钱的事情,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朝廷机构也不能例外的。
以前,大明王朝的工部,礼部,户部,甚至是兵部,都有自己的银库仓库,要用银子就自己拨付。
现在好了,所有的钱粮,朝廷的赋税,全部归结到户部。
户部上下,官员的俸禄,工匠的粮饷,原料的采购款项,全部都要去户部领银子。
很自然的,其中的关节流程,就增加了不少麻烦,也能减少朝廷的开支。
其次,朝廷的工部工匠营,太恐怖了啊,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全部是足粮足饷。
这在以前的朝廷,也是不可想象的,工匠是给钱,但大部分都是给一点点,意思一下而已。
哪里像现在这种规模,全是足粮足饷,做的好,还有奖励奖金,太败家了啊。
如此算下来,一个月近两万的开销,一年下来,就是20多万啊。
如果,再加上原材料的采购,至少也是六七十万的开销啊。
要知道,现在朝廷的军队,也就是30多万。
如果将来,是百万的规模,这个开支,就该吓死人了。
要知道,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朝廷户部的开支,也就是200多万。
这个200多万,还包括宫殿修建维修,皇帝寝宫修建,朝廷衙门维修,兴建水利等等。
所以说,老辣的卢若腾,白发苍苍的老家伙,仅仅做了几天的户部尚书,就摸出了一些门道。
大明中华王朝,之所以能打仗,打胜仗,都是朱皇帝的英明决策。
可以想象的出来,朝廷所有的赋税收入,至少8成以上,都用在军队,工匠,兵械,粮饷上面。
朝廷所有的机构和开支,都是围绕着打仗,军队缺什么,战场上缺什么,朝廷就搞什么。
“呵呵”
年轻气旺的朱皇帝,身穿便衣龙袍,同样是热的脸红耳赤,汗流浃背的。
面带微笑,呵呵一笑,摆了摆手,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开口说道:
“起来吧”
“这是在外面,不用拘谨”
“地上也不干净,听着,记着就行了”
说是这么说的,但还是叮嘱这个老杆子,要用心听,用心记着,别搞出事情来了。
没错的,现在的大明中华王朝,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欣欣向荣发展。
朱皇帝不希望,换了一个工部尚书,就把朝廷的军队装备,搞的一塌糊涂。
没办法啊,朱皇帝从监国以来,工部就换了几波人了。
最开始,工部尚书是王应龙,就是王文简的老子,朝廷的安镇侯,也是朱由榔时期的工部尚书。
监国的第一天,朱皇帝就把他换了,把自己的老叔公放上去。
没办法啊,这个王应龙,年纪太大了,70多的高龄,走路都出问题了。
如今,由于各种原因,老叔公父子的权势太大,畏手畏脚,搞的大家都不愉快。
于是乎,又换人了,直接任用第一天入朝的卢若腾,算是给江南人腾位置。
朱皇帝是担心啊,这个老杆子,会把以前,大明王朝的陋习,带到中华王朝,把工部搞的乱七八糟。
“其次”
“就是质量了”
“你看到了吧,这些老少工匠”
说到这里,霸道专横的朱皇帝,突然一停,指了指作坊内,热火朝天的几百工匠。
点了点头,满脸的豪横和自豪,继续开口说道:
“看到了吧”
“这就是朕的底气”
“大明军队,打胜仗的保证”
“朕给他们发粮饷,足粮足饷,还有奖励奖金,概不拖欠”
“但是,这些都是有代价的”
“所有的作坊,所有的工匠,打造出来的兵械”
“都得刻上名字,方便检验兵械的质量问题,也就是物勒工名”
“一旦出现了问题,朝廷的兵部,朕的锦衣卫,东厂,就会根据名字,逐个点验,再抓起来”
“朝廷发下去的粮饷,他们得吐出来,还要除名,滚出工匠营”
“情节严重的,甚至是砍头剁首,绝不姑息、、”
是的,来自后世的朱皇帝,来到这个世界末日,地狱开局,已经一年多了,算是了解这个世道。
大明王朝的兵械,无论是热兵器,还是冷兵器,锻造技术水平,在整个蓝星,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为何会被满清吊打,出现废旧兵械,炸膛的火炮鸟铳问题呢。
归根结底,还是质量把控的问题,贪官污吏太多了,管理不严格,就会出现大量的残次品。
满清鞑子,都是一群老武夫,他们的手段,简单粗暴了。
只要出现了质量问题,那就砍人,一直砍到工匠,还有管理者害怕发抖,再也不敢作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