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主任,欢迎欢迎。” 一个穿着整洁工装、笑容可掬、但眼神里透着精明的中年人快步迎上来,热情地伸出手,“我是您的一车间行政副主任,陈阿财。以后您只管技术,跑腿协调、管人管纪律这些杂事,统统交给我!保证不耽误您干活!”
陈阿财的国语南洋口音很重,语速快,在白鹰生活多年的林振华多少有些不习惯,但他能从中听出一股实干派的麻利劲儿。
“陈副主任,你好。” 林振华与他握了握手,感受到对方手上的老茧,瞬间知道这并非养尊处优之人,“初来乍到,还请多指教。”
“不敢当不敢当。您可是喝过洋墨水的真专家。” 陈阿财连连摆手,引着林振华往里走,“走,我带您熟悉一下咱们的‘聚宝盆’。”
换好防护服,穿过几道严格的门禁和风淋室,真正踏入青霉素生产核心区时,林振华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震撼!
巨大的空间被规划得极其合理。
一条条粗壮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管道如同大动脉血管,在头顶和脚下纵横交错。
巨大的不锈钢发酵罐矗立着,罐体上复杂的阀门、压力表、温度计和自动控制线路密密麻麻。
空气过滤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维持着核心区域近乎苛刻的无菌环境。
穿着全套无菌服、戴着口罩护目镜的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动作训练有素,安静而高效。
这规模,这设备的先进程度……远超林振华的预期。
他在白鹰实习参观过的几家大型药厂,设备虽好,但总感觉带着点“老钱”的陈旧感。而这里,一切都是崭新的,设计理念似乎更加……激进?
“这是……?” 林振华的目光被几个造型奇特的巨型压力罐吸引。
它们远比在白鹰药厂中常见的标准发酵罐更加粗壮,罐体似乎采用了某种特殊的合金,连接着极其复杂的循环冷却和压力控制系统。
旁边的培养单元也不是他熟悉的浅盘式,而是一种多层、带有自动搅拌和精密温控、气体浓度监测的培养皿阵列系统。
“哦,那是咱们的核心宝贝,‘深罐连续发酵系统’。” 陈阿财的语气带着自豪,“据说是从南华集团自己的秘密实验室搞出来的设计,全世界独一份。具体原理我也说不清,但听说效率是传统浅盘法的好几倍,污染率还低得多。”
林振华走近几步,仔细观察着那些复杂的仪表和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的压力、温度、溶氧量等参数都处于一个他从未在教科书或行业报告里见过的、极其精确且高效的区间。
他的专业直觉在疯狂尖叫,这东西不对劲,太先进了,比白鹰正在使用的任何青霉素生产工艺都要领先。
这绝不是简单的“仿制”或“引进”,这背后一定有极其高明的、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
“难以置信……” 林振华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探究的光芒,“这设计理念……完全是跳跃式的。陈副主任,设计这套系统的工程师是谁?是咱们华人吗?我能见见吗?”
陈阿财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压低声音:
“林主任,这个……设计团队非常神秘,属于集团最高机密。我只知道代号‘曙光’,具体是谁,连我也不知道。不过,他们留下的操作手册和技术规范极其详尽,您作为技术主管,也是权限查阅的。”
实际上,这套设备自然就是当初张弛从系统中兑换的那套六十年代水平的青霉素大型生产线,而所谓的‘曙光’机构,就是张弛建立起来,用来掩饰系统出品的各类超越当前科技水平的工业产线、设备的‘障眼法’。
不过在南洋内部,所有人都相信,有‘曙光’这么一个超级科研机构存在,并且里边都是绝对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研制属于下一个时代的尖端科技。
凡是在南洋体系内的科学家、工程师都以能够加入‘曙光’为终身奋斗目标。
然而不仅白鹰、毛熊的在南洋人员认为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连很多南洋本土人也没见过。最后他们只能归咎于‘曙光’的保密程度实在太高。
至于说‘曙光’并不存在?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那些实实在在的各类超前科技,可是有目共睹的!
得知曙光的存在,刚刚回国的林振华心中一震,更加确信了南洋在青霉素领域拥有着不为人知的“杀手锏”。
他压下心中的震撼,继续参观。
纯化车间里,巨大的层析柱、高速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设备一应俱全,自动化程度之高,让他这个“海归”都叹为观止。
包装车间则暂时显得“朴素”一些,无数女工正站在流水线旁,将十二个装满盘尼西林的安培瓶用纸盒打包,主要是人工操作,但环境同样洁净有序。
“目前星光制药厂一期工程,我们主要生产三种需求量最大的药物。” 陈阿财介绍道,“盘尼西林(青霉素) 是重中之重,产量必须尽快爬坡,满足军队医院和民用市场的巨大缺口,还要出口创汇。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成,很快就能大批量出货。还有一条小型的医用吗啡生产线,主要用于战场急救和重度疼痛管理,管控非常严格。”
自从汉斯化学家霍夫曼在拜耳公司,运用乙酰化,发明出乙酰水杨酸后,到如今,阿司匹林(图)这一经典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制备过程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
而在亚洲,尤其是华人圈子里,大规模生产阿司匹林,就林振华所知,这还是第一次
战前沪上新亚药厂,成功仿制阿司匹林,商品名为“止痛灵”,但受限于原料,尤其是水杨酸还需依赖进口。
而星光制药厂显然是准备从头开始,从基础产物开始合成制备,不再受限。
至于专利问题?
拜耳的乙酰水杨酸专利在17年就到期了,至于之后的改进型药品专利……,抱歉,现在汉斯是敌国,南洋在建国当天就对整个轴心国阵营正式宣战了,敌国的专利自然是无需承认的。
说到乙酰化,在阿司匹林之后,霍夫曼继续尝试对常用药物进行乙酰化,直到发明了乙酰吗啡。
卧槽,海x因!
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只能说化学家和绝命毒师,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