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元年 六月初二
在大秦的京城,阳光洒在礼部衙门那朱红色的大门上,映出一片庄重的光辉。
衙门内,荀和正为圣上开办官学一事忙碌着,专门设立的考核点热闹非凡,
各地举荐的师资人才如同繁星汇聚于此,等待着一场决定他们能否投身官学教育的考核。
巳时许,礼部衙门内人头攒动,前来应考的书生们身着长衫,神色紧张又带着几分期待。
荀和端坐在主位上,目光锐利而温和,扫视着前来的众人。
他身旁站着几位礼部官员,负责记录和协助考核。
第一位走进考核场地的是一位名叫苏羽墨的年轻书生。
他身形修长,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苏羽墨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荀和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大人,晚生苏羽墨,前来应考官学教师之职。”
荀和微微点头,开口问道:“苏公子,你为何想要投身官学教育?”
苏羽墨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回答:“大人,晚生自幼生长在偏远之地,那里教育匮乏,许多孩子无缘读书识字。
晚生幸得一位云游先生教导,才得以习得经史子集。如今圣上开办官学,实乃利国利民之善举,晚生愿为这一善举添砖加瓦,让更多孩子能有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的机会。”
荀和听后,满意地笑了笑,接着问道:“那苏公子对经史子集想必颇有研究,我且问你,《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何解?”
苏羽墨略作思索,答道:“大人,这句话是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它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方能学有所成。”
荀和听了他的回答,心中暗自赞赏,又考了他一些关于《诗经》《孟子》的知识,苏羽墨皆对答如流。
荀和笑着说:“苏公子才学出众,见解独到,若能通过后续的培训,定能成为官学的良师。”苏羽墨再次行礼,谢过荀和后,退到一旁。
第二位进来的是一位名叫林逸尘的秀才。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带着一股英气。林逸尘行礼后,荀和同样问了他投身官学教育的缘由。
林瑀抱拳说道:“大人,晚生自幼习武,亦爱读书。见如今国家需人才,而教育乃培养人才之根本。
晚生愿以自身所学,教导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意志,让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荀和对他的回答很感兴趣,接着问道:“林秀才,你既习武又读书,那如何看待文武之道在教育中的作用?”
林瑀思索片刻,说道:“大人,文以修身,武以健体。在官学教育中,二者不可偏废。
文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品德,让他们明事理、知善恶;武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使他们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荀和听后,不住点头,又考了他一些历史典故和兵法知识,林瑀应答自如。荀和说:“林秀才见解独特,文武兼修,若能加入官学,定能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林瑀谢过荀和,也退到一旁等待结果。
接下来,又有几位书生前来应考,各有特色。有的擅长诗词歌赋,有的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荀和一一考核,仔细聆听他们的回答,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表现。
这时,一位名叫柳清澜的女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在那个时代,女子参加官学教师考核实属罕见。
柳清澜身着淡蓝色长裙,发髻高挽,气质优雅。她款款走到荀和面前,盈盈下拜:“大人,小女子柳清澜,愿为官学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荀和微微一怔,随即问道:“柳姑娘,女子投身教育,在世俗观念中多有阻碍,你为何有此决心?”
柳清澜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大人,女子亦有学识和智慧。小女子自幼熟读诗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圣上开办官学,是打破常规之举。
小女子愿借此时机,为更多孩子,包括女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她们也能学有所长。”
荀和对她的勇气和见识颇为赞赏,问道:“柳姑娘,你对女子教育有何看法?”
柳清澜说道:“大人,女子和男子一样,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官学中,应设立适合女子学习的课程,如诗词、礼仪、女红等,让她们既能学习知识,又能掌握生活技能。
同时,也应鼓励女子学习经史子集,开阔她们的视野,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荀和听了她的一番话,心中暗暗称奇,又考了她一些文学和历史知识,柳清澜对答如流,且见解独特。荀和说:“柳姑娘才学过人,勇气可嘉,若能通过培训,官学有你这样的教师,必能为坤院带来新的气象。”柳清澜谢过荀和,眼中满是喜悦和期待。
经过一整天的考核,荀和对这些前来应考的书生和秀才们的表现颇为满意。他看着记录的名单,心中想着,这些人若能经过培训,定能成为官学的优秀师资力量。
他深知,官学的开办是大秦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而这些选拔出来的教师,将是推动这一改革的关键。
在紧张的考核结束后,荀和望着这些满怀希望的学子们,说道:“今日的考核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培训和实践环节。
希望大家能不断提升自己,为大秦的官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众人纷纷表示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荀和的期望。
夕阳的余晖洒在礼部衙门的院子里,荀和看着这些未来官学的潜在教师们,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他知道,大秦的教育改革之路还很长,但有了这些优秀的师资人才,官学必将为大秦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