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五年 八月初九 巳时
乾阳宫正殿
杨起头戴翼善冠,身着明黄色过肩五爪团龙锦袍,端坐在御案后的宽阔龙椅上,杨起左手边两步外站着身着暗紫色锦袍,
手持白色拂尘的戴权躬身侧立,而再往下,是分为上下两层的御阶,共有九阶阶梯,
再往下看,文武百官左右分立,当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朝的,有资格上朝的都是正五品以上官员。
戴权一甩拂尘,高声说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戴权话音刚落,就见左边文官班列里,走出一人,这人身着红色官服,手持白色玉简,对着杨起躬身行礼,“启禀陛下,臣有奏!”
杨起定睛一看,原来是礼部左侍郎曲辉,心里虽然奇怪,但还是想听听具体有什么事,“奏!”
曲辉向前迈了两步,微微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坚定与忧虑。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又不失恭敬地说道:“陛下,臣近日忧心于天下百姓之教育。
如今我大秦虽国泰民安,然普通百姓大多不能读书识字,致使民智未开。
长此以往,于国家之长远发展不利。
臣以为,当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分男女,在各地增设私塾及学院,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皆能有读书识字之机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嗡嗡的声音如同夏日里的蜂群。
杨起坐在龙椅上,眉头微微一皱,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一圈,示意众人安静。
他看着曲辉,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说道:“曲爱卿,你所言之事,关乎国之根本。但此事牵扯甚广,你且详细说说,如何实施?”
曲辉连忙躬身,说道:“陛下,可先于各州县设立学官,负责统筹规划私塾与学院之建设。
根据不同地区之人口数量与需求,合理布局。
对于师资,可从各地选拔有学识之人,给予一定之俸禄。
同时,编写统一之教材,教授经史子集、算术、农桑等知识。
如此,可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系统之教育。”
这时,右班文官队列中,白发苍苍、历来都是食古不化的徐御史站了出来。他双手抱臂,眼神中满是不屑,冷哼一声道:“曲大人,你这想法真是荒谬至极!自古男女有别,尊卑有序。
让女子与男子同堂读书,成何体统?这是违背祖宗之法的行为,会乱了纲常伦理。
而且普通百姓只需耕种劳作,读书识字对他们并无大用,若让他们分心读书,反倒会影响农桑之事。”
曲辉眉头一紧,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挺直了身子,反驳道:“徐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时代变迁,女子亦有聪慧之人,若能接受教育,亦可成为国家之栋梁。
况且,读书识字并非会耽误农桑之事,反而可让百姓知晓更多之农桑知识,提高生产效率。
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也应与时俱进,方能让国家不断发展。”
徐御史气得吹胡子瞪眼,他向前跨了一步,手指着曲辉,声音提高了八度:“你这是离经叛道!祖宗之法不可废,若依你所言,天下岂不乱了套?
你这是为了一己之名,不顾国家之安危。”
曲辉毫不畏惧,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御史,说道:“我曲辉一心只为国家之繁荣,百姓之福祉。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国家如何进步?
徐御史若只知死守祖宗之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才是真正之不顾国家安危,奉劝徐大人,莫要食古不化!!免得害人害己!”
曲辉说完,拂袖转身,不看徐御史那张愤怒的老脸。
此时,户部尚书秦业也站了出来。
他眉头紧锁,一脸愁容,摆了摆手说道:“曲大人,你的想法虽好,但现实却难以实现。
增设私塾和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修建校舍、聘请先生、购置书籍。
如今国库并不宽裕,还有诸多地方需要用钱,实在拿不出这笔钱来办此事。若强行推行,只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引发民怨。”
曲辉看着秦业,诚恳地说道:“秦大人,此事虽需花费一定之钱财,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教育乃国家之根本,培养出更多之人才,可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税收自然也会增加。
至于资金,可从多方面筹集。比如,可让地方乡绅捐款,给予一定之表彰与特权;也可从部分闲置之官银中挪用一部分,待日后有收入再补上。”
秦业摇了摇头,说道:“曲大人,你想得太简单了。乡绅捐款,能有多少?而且挪用官银,更是不可行。
如今边疆战事未平,需要大量之军费;江南水患频发,也需要资金治理。这些都是燃眉之急,哪有闲钱去办教育之事?”
曲辉急了,他向前走了几步,说道:“秦大人,边疆战事与水患治理固然重要,但教育也不能忽视。
若百姓皆有学识,可更好地支持国家之发展,也能为边疆战事与水患治理提供更多之人才与智慧。我们不能只看眼前之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之发展。”
秦业脸色一沉,说道:“曲大人,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只看到了教育之好处,却没看到实际之困难。老夫身为户部尚书,掌管国家之财政,深知其中之艰难。若你一意孤行,强行推行此事,只会让国家陷入困境。”
两人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其他官员们也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曲辉,认为教育乃百年大计;有的支持御史和秦业,觉得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杨起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争论不休的众人,脸色逐渐阴沉下来。
他重重地拍了一下御案,大声说道:“都住口!如此争论下去,何时是个尽头?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作思量。今日朝会就到这里,退朝!”
戴权连忙甩了甩拂尘,高声喊道:“退朝——”
官员们纷纷行礼,退出朝堂。曲辉站在原地,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此事困难重重,但为了国家之未来,他不会轻易放弃。
……
半个时辰后,勤政殿书房
杨起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风景,背对着戴权,问道,“戴权,你说说,曲辉说的增设私塾之事,该不该做!?怎么做才好?”
戴权没有正面回答,“陛下,老奴不懂朝中大事,但是,老奴自十岁进宫,懵懂无知,
若非当时有位刘公公将老奴带在身边,并教老奴读书识字,及如何做人做事,老奴也活不到今天,
现在想想,一个人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杨起转过身,笑骂道,“你个老狐狸!朕知道如何做了!”
“陛下,过奖了!陛下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这些小事,对于陛下而言,不值一提!”戴权立刻送上好话。
“最近宫里,可有什么事?”杨起喝了一口茶,问道。
戴权一拍脑袋,“哎哟!你看我怎么把这件喜事忘了?”
“喜事?喜从何来?快说!”杨起奇怪的问。
戴权立刻接过话茬,“陛下,昨日未时,翠柳宫里淑妃娘娘正在散步,突然间觉得想想吐,后来,请了太医来诊脉,确定淑妃娘娘有喜了!”
“哈哈哈哈哈……真是太好了!大喜大喜呀!”杨起开怀大笑,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