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厅中那场因文化差异与试探底线而引发的风波,其涟漪尚未完全平息,便被一股更加宏大、更加不容置疑的钢铁洪流所淹没。
简单来说又要干仗了。
帝国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在潘多拉和海拉这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高效的“管家”运作下。
如同精密钟表内的齿轮,高速且无声地啮合转动,迅速将纸面上的盟约与战略构想,转化为冰冷而精确、涉及无数资源调配与军事部署的实际行动。
附庸、仆从、盟友——这些被以不同形式纳入帝国新秩序体系的不同文明。
开始真切地、有时甚至是带着些许惶恐地,感受到这股来自星辰深处的、名为“帝国”的力量,所带来的既是机遇更是无法抗拒的压迫。
首先,也是最为深刻地感受到变化的,是那三个已签署附庸协议的文明。
【硅基共识】那由冰冷晶体、逻辑电路与流动能量构成的世界里,首次大规模涌入了帝国提供的、关于高效能量传输与新型合金冶炼的基础数据包。
这些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却如同久旱甘霖,精准地滴灌在他们科技树的关键节点上。
其直接效果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晶体结构铸造效率和能量核心的输出稳定性,预计将提升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对于一个极度依赖精密工业的文明而言,不啻为一次小小的革命。
而在【深澜之歌】那片覆盖全球的深邃海洋之下,帝国工程舰如同沉默的巨兽。
在高压与黑暗的环境中,依托海底火山群和巨大的潮汐落差,建立起第一批援助性的新式地热-潮汐复合发电矩阵。
当第一个矩阵成功并网,澎湃而稳定的、远超他们以往依赖的生物能或浅层地热的能源。
开始驱动起他们那些以往因能耗问题而无法全力运转的大型深海开采平台和城市维生系统核心,整个文明都仿佛听到了能源枷锁被打破的清脆声响。
至于【赫利俄斯共同体】,他们那环绕恒星建造的、略显粗糙和效率低下的原始戴森环带,迎来了帝国技术团队的“优化”。
加装的帝国标准能量聚焦器与曲率稳定装置,如同给一位力大无穷却技巧笨拙的巨人配上了精密的瞄准镜和平衡仪。
环带的能量收集效率与输出功率瞬间跃升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量级。
过剩的能源甚至开始反哺帝国在当地的设施,形成了一种初步的、以帝国为核心的能源循环网络。
对于自愿放弃独立、选择全面融入帝国体系的【晶灵】文明?
潘多拉代表帝国,展现出了与其所表现出的忠诚相匹配的、更具实质性的慷慨。
除了涉及帝国核心军事机密、幽能本质理论、高阶人工智能架构、跨宇宙航行技术以及部分足以引发文明伦理危机的生物科技等被划定为绝对禁区的知识外。
大量基础科学理论、应用工程学、材料科学、乃至部分经过简化与环境适配性评估的生物圈改造技术,开始向晶灵的研究机构和教育体系开放。
帝国的标准化教育体系模板和一个内容浩如烟海尽管是受限版本的知识库访问权限,也是新帝国首次对一个外星文明敞开大门。
这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跨越从依赖单一恒星环境到真正掌握星际航行、远程殖民与可持续生态循环技术的文明鸿沟,其意义远非几艘战舰或几座工厂可比。
在军事领域,帝国的“慷慨”更是显而易见,且带着鲜明的实用主义与掌控色彩。
一批经过严格技术阉割、移除了敏感的能量核心设计图、自主跃迁模块和部分超规格武器系统的旧型号驱逐舰和护卫舰。
以“战略物资交换”或“防务援助”的名义,被交付给了三个附庸文明。
这些钢铁巨兽的到来,尽管是帝国的“退役”产品。
但其装甲厚度、火力密度与推进技术,依旧远超附庸文明自身所能建造的任何舰船。
立刻成为了他们各自舰队的绝对核心与精神支柱,极大地增强了帝国的外围防御力量,同时也让附庸文明对帝国的军事依赖更深一层。
而对于那些保持着独立盟友地位的势力,尤其是唯利是图的【贸易联盟】,帝国则干脆在其边境星域开设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灯火通明如同太空城市的“军火超市”。
从皮实耐操、堪称太空堡垒的“千岩级”护卫舰,到性能优越、速度迅捷如刺客的“天罚级”驱逐舰。
甚至包括少量火力强大、经过阉割但依旧威慑力十足的巡洋舰。
只要客户能提供帝国认可的、足额的矿产资源、稀有气体、特殊生物质或某些特定科技产物。
帝国的自动化造船矩阵就能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如同流水线生产玩具般“打印”出来,并完成基础测试后交付使用。
一时间,通往帝国边境星域的几条主要航道上,满载着各色矿石、高纯气体罐和冷冻生物质单元的运输船络绎不绝。
如同迁徙的候鸟群,而它们返航时,则变成了一支支初具规模、舰体闪烁着帝国制式武器特有寒光的新生舰队,为联盟或者说,帝国的利益注入着新鲜的军事血液。
然而,这一切看似慷慨的“馈赠”与“公平交易”背后,是潘多拉与海拉带领着各自团队。
经过无数次精密到小数点后十几位的计算、海量数据模拟推演、以及近乎苛刻、寸土不让的谈判后,所达成的战略性布局。
每一份输出的技术,其深度和广度都经过精确校准,确保既能有效提升盟友或附庸的实力。
使其能更好地为帝国服务、分担防务压力,又确保其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脱离帝国构建的科技、能源与工业体系,甚至产生反噬的能力。
每一艘售出或援助的舰船,其核心控制系统都留有无法被常规手段检测和移除的后门程序。
其弹药和能源补给也高度依赖帝国制定的通用标准与接口。
无形的锁链,由知识、能源、工业标准和隐藏代码编织而成。
远比一纸盟约更加牢固,更加深入地捆绑着每一个选择与帝国同行或被迫同行的文明。
在帝国最高指挥中心,那幅几乎覆盖了整个弧形墙壁、细节丰富到能显示行星地表地貌的全息星图前。
潘多拉用她那特有的、冷静到近乎无情的的声线。
向洛德以及所有核心成员包括塔洛斯、欧若拉、海拉以及几位新晋的高级使徒指挥官——阐述了即将展开的、代号为“统一之潮”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详细计划。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指挥中心回荡,每一个音节都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第一阶段作战目标,经过综合评估与最终裁定,锁定为万象星系内部,编号G-73的恒星系。”
潘多拉修长而白皙的手指在星图上优雅而精准地划过,如同指挥家举起指挥棒,随之点亮了一个在星图上被标注为刺眼深红色的星系,其光芒仿佛带着不祥的血色。
“根据增强探测阵列持续扫描,以及前哨侦察单位冒死传回的最终确认数据,该星系内存在一个中等偏下规模、活性极高的虫族巢穴。
其主力盘踞在星系第三行星——一颗类地岩石行星的轨道空间,并已在该行星地表建立了大规模、多层次的生物质孵化场与畸变器官。
能量特征谱分析明确表明,其核心存在一个具备独立产卵与有限基因调制功能的母体子体。
虽然其战略智慧、跨星系协同指挥能力与完整的母巢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但其在本星系内表现出的、近乎无限的兵力孵化与快速补充能力,对万象星系东部星域的稳定。
乃至通往帝国核心疆域的几条次要航道,构成了直接、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威胁。”
她略微停顿,冰冷如实质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面孔,最终如同两柄利剑,定格在洛德身上,仿佛要确认他是否理解了接下来的关键信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期的持续高精度观测显示,该虫巢有约百分之七的高价值单位包括部分疑似携带基因模板的母虫和大型生物舰船,正在向星系外围的特定引力扰动区进行有组织的集结。
并伴有大规模生物质打包与能量转移的迹象。
综合所有情报判断,其存在明显的战略撤离意图。
我们绝不能允许其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以及可能蕴含了针对我们现有战术进行适应性进化的基因模板,安全转移至其他虫巢。
那将为我们未来的清剿行动埋下巨大的隐患,甚至可能催生出更棘手、更适应我们战法的虫族变种。”
作战方案被清晰地、分层级地投射到巨大的星图之上,线条简洁,箭头明确。
带着帝国一贯的、以绝对力量和信息优势碾压一切的冷酷风格,不容任何质疑:
核心突击集群: 由帝国舰队毋庸置疑的绝对主力构成。
这包括刚刚结束测试、首次投入实战的、舰体长度超过十公里、装备了最新式重型相位裂解炮阵列和“织网者”导弹系统的厄运级战列巡洋舰。
经历了现代化改装、能量波动愈发深邃恐怖、作为舰队指挥与火力支点的裁决级及其直属护卫编队。
以及欧若拉虫群中最新进化出的、拥有短距空间跃迁能力、甲壳强化、专门用于猎杀高价值目标的“闪现刺蛇”精锐单位。
这支集群将组成一把无坚不摧的钢铁尖刀,其任务是以最高速度、最小损耗。
强行凿穿虫群可能组织起来的一切形式的外围防线,无视任何形式的骚扰与侧翼威胁。
目标直指第三行星轨道的虫巢核心生物战舰以及行星地表的主孵化场区域,执行精准、迅速而彻底的“斩首”与“根除”任务,从源头上掐断虫群的兵力来源。
联合清剿与封锁舰队: 由所有附庸、仆从及盟友提供的、经过初步整合与标准化的作战力量混合编成。
他们将统一接受帝国派遣的、作为战术协调节点的精英使徒指挥官的调度。
负责在G-73星系外围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动态封锁线。
他们的核心任务是运用帝国提供的战术数据链,有效识别、拦截并摧毁任何试图逃离星系的虫群单位,无论其规模大小。
同时,他们还需系统性地清理星系内残存的、零散的、小股的虫群集群。
扫荡可能隐藏着虫族孢子或小型孵化囊的陨石带与行星阴影区,确保没有任何漏网之鱼,实现战场的“完全净化”。
这既是对新组建的联盟协同作战能力、信息共享效率与战斗意志的第一次实战检验,也是对各方忠诚度与执行力的最直观、最残酷的考核。
“此次G-73星系肃清作战,将是对我们新列装的主力舰性能、新研发的战术武器系统有效性。
以及这个新生联盟内部凝聚力、指挥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的第一次全面、高压检验。”
潘多拉最后总结,语气中听不出丝毫鼓舞或担忧,只有纯粹的事实陈述与目标确认。
却蕴含着比任何激昂演说都更沉重的权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任何形式的失利或重大拖延,都将严重影响‘统一之潮’后续阶段的推进节奏,并可能助长帝国内部及盟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支撑如此规模的、预计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军事行动,以及对未来必将更加广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与资源整合。
一项堪称宏伟的、足以改变整个万象星系命运的超巨型基建工程,也在潘多拉的亲自规划与推动下,同步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位于万象星系较为中央,目前的基地就建在这里。
那颗正值壮年、散发着澎湃光与热、质量与稳定性都极为理想的恒星,被帝国工程师团队选定为下一个奇迹——【星系级中转装置】暂时代号“万象摇篮”的核心能量源。
这并非科幻构想中那种试图完全包裹恒星的、封闭式的戴森球。
帝国的工程技术更加精巧,也更加霸道,充满了实用主义与扩展性。
它更像是一个以恒星为绝对能量心脏与结构锚点的、骨架极其庞大、呈现多层级环状与辐条状分布的开放式框架结构。
其最终设计规模将极其惊人,计划横跨数十个天文单位,如同一个为恒星编织的、半成品的金属蛛网。
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构建并维持连接帝国疆域内各关键节点、殖民世界与战略要地的“星际高速航道”。
通过在特定空间路径上,利用庞大的能量场精确调整局部光速常量、制造可控的、单向或双向的空间曲率波纹。
形成一条条空间本身如同无形传送带般稳定、高速流动的航道,实现远超普通跃迁技术的稳定、高效。
且单位能耗相对较低的定点星际航行,极大提升帝国在本宇宙的机动力与物资投送能力。
而这个被命名为“万象摇篮”的宏伟结构本身,也将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半自持的超级军工复合体与资源调配中心。
它将直接利用恒星那近乎无限的能量输出,通过部署在框架关键节点上的、效率极高的质能转换系统。
近乎“无中生有”地合成并“打印”出建造舰船、空间站、大型殖民模块乃至更深空探测设施所需的海量基础材料与预制构件。
规划中的、规模空前的标准化船坞矩阵、轨道防御武器平台、尖端科研实验中心、生态循环居住区。
以及庞大的物资仓储与分发枢纽,都将如同寄生藤蔓般,依托于这个不断生长壮大的宏伟框架逐步建成、扩展、互联。
可以预见,当“万象摇篮”完全竣工并全功率运转之日,整个万象星系将彻底蜕变为帝国在本地宇宙无可撼动的。
能够自给自足并以其为核心辐射统治整个星域的战争堡垒、工业引擎与文明灯塔。
当然,如此规模堪称改天换地的工程,其建设周期注定是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计算的漫长过程,需要消耗的资源更是天文数字。
但这并不妨碍帝国即刻展开以G-73星系为起点的军事行动。
帝国现有的、如同神经网络般遍布疆域内关键节点的幽能井网络。
以及高效的后勤补给体系,依旧能够为此次规模的大舰队集结、跃迁以及高能耗战略武器的使用,提供着澎湃而稳定的动力支持。
一切均已准备就绪。
战争的齿轮已经咬合,钢铁的洪流即将奔涌。
按照联盟协议严格约定的时间表与协调程序,帝国的舰队,这支由崭新钢铁巨舰组成的舰体反射着冰冷星光。
散发着肃杀与毁灭气息的洪流,在洛德所在的、作为此次战役前线指挥中枢的黎明级轻型战略舰——“启明星”号率领下。
浩浩荡荡地驶出锚地,在虚空中调整好阵型,义无反顾地驶向G-73星系的方向。
而在其周围,如同受到强大引力束缚的卫星群,附庸、仆从和盟友的联合舰队,按照帝国划定的航道与阵位。
分布在更为广阔的跃迁阵列中,跟随着帝国这支绝对主力的步伐,共同奔赴未知的战场。
无数引擎喷口的尾焰,在漆黑的宇宙背景上,划出了一道道短暂而壮丽的光痕,仿佛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暴力开端。
洛德坐在“启明星”号那宽敞、布局合理且充满科技感的舰桥指挥座上,身下传来战舰引擎稳定低沉的、令人安心的轰鸣。
他注视着眼前巨大的全息战术界面,上面代表着己方单位的无数蓝色光点。
如同繁星般密集而有序,按照不同的舰型与功能,排列成复杂的、利于突击与火力投射的楔形阵。
一种前所未有的、执掌庞大力量的实感,混合着对即将到来战斗的隐约兴奋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责任压力,在他心中涌动。
这次作战的目标G-73星系距离帝国核心疆域相对较近,无需动用消耗巨大、准备时间漫长的远程信息层跃迁。
更别提那涉及底层宇宙规则、风险极高的跨宇宙级别虚空背景穿梭了。
舰队采用的是帝国成熟的常规星际跃迁技术。
通过在信息层与物质宇宙相对稳定的夹缝中,由旗舰“启明星”号引导,集合多艘重型舰船的能量。
短暂开凿并维持一条稳定的空间折叠隧道,实现高效、快速且相对舒适的超光速航行。
整个过程快速而平稳,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颠簸。
短短两分钟,仿佛只是穿过一道无形的、略微扭曲视野的门扉,舰队便已跨越了数千光年的遥远距离,精准地抵达了目标星域的外围预定集结空域。
没有信息洪流那令人san值狂掉的冲击,没有精神层面的污染与撕扯感。
甚至连洛德准备好打个哈欠以表现从容与镇定的时间都没给,这次短途跃迁就已经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这种高效而舒适的旅行方式,让洛德再次在心中感慨,帝国科技在涉及自身舒适度与效率的方面,确实有着其“人性化”的一面。
虽然这帮玩意可能不太知道什么叫人性吧。
远方,G-73星系的轮廓在观测窗和高精度传感器传回的画面上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颗被虫群生物质覆盖、改造,从而渲染成不祥暗红色调的第三行星,如同一个在静谧星空中缓缓蠕动、散发着邪恶生命力的巨大溃烂疮疤。
在恒星黯淡的光芒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与令人作呕。
这是他第一次,并非以尖兵或先锋的身份,凭借个人勇武冲锋陷阵。
而是以帝国最高统帅、这场规模空前的恒星系级战役的总指挥官的身份,参与并主导如此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一种混合着新奇、隐约的、对于指挥如此庞大舰队能否胜任的忐忑。
以及随着权力感自然滋生的、不易察觉的膨胀情绪,在他心中悄然蔓延、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