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选拔和训练不能停,既然精神力强度没问题,反正都是依靠外挂电池供能,选拔标准可以适当再降低一些,那些见习教士也拉过来测试。”
三齐想到圣辉术那种类似“灌顶”的效果,可比炼气士苦哈哈的开脉来的便捷的多。
于是立马补充道:
“另外,我们甚至可以动用一批灵犀丹,帮助选拔驾驶员,关于机甲驾驶员… …质要有,量也得保证。”
教官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是!我们立刻安排!”
玄真在一旁听着,心中暗叹三齐思维之活络,这么快就开始尝试将的力量融入现有体系了。
就在这时。
训练场中一台正在进行高速规避机动的机甲,腿部关节处突然爆出一团电火花,一块加固的装甲板直接崩飞了出去。
伴随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庞大的机身一个踉跄,险些栽倒在地,好在驾驶员反应迅速,勉强维持住了平衡,但显然无法再继续训练了。
“怎么回事?”
玄真皱眉问道。
教官脸色有些难看:
“应该是生产工艺的问题,承影的原始设计其实不太适应这么高的负载,加装了这么多武器,组装线又太过原始,只能用常规方式焊接,为了保证强度,负载又进一步增加了… …”
“所以高机动下,可能会导致传动关节的符文过载?”
“嗯,为了扩大产量,新批次机甲的关节部位使用的材料是季克西生产的,强度还是不够,频繁的高强度机动容易导致符文能量回路不稳定。我们已经在想办法加固,但合适的材料短缺,只能边测试边修改了……”
“援助摩城的那批机甲没有问题吧?”
“那不会,第一批机甲是用我们自己提供的零件组装的,甚至连矢量推进系统都没阉割。”
三齐点了点头。
走到那台故障的机甲旁,技术人员已经围了上去开始检修。
他看着那冒着青烟、刻画着复杂符文的金属关节,眼神微凝。
材料……始终是制约爆兵的瓶颈啊。
季克西本身的工业基础有限,虽然有了能源,但许多高性能材料依然依赖外部输入或废墟回收。
“科拉半岛……”
他转向玄真,语气坚定:
“勘探与物资搜索队的筹建已经迫在眉睫了,这是我们能否快速扩大机甲产量的关键,我提议,至少调拨一支天罡小队入驻季克西。”
“我同意。”
玄真肃然道:
“反正早晚也是要撤离的,不如先安排一支天罡小队来打前哨,顺便震慑一下顽固分子。”
… …
———————————————
正巩固境界的伊凡,被三齐用通信符文唤醒。
“伊凡。”
三齐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暂时放下冥想,去教堂看看那些年轻的见习教士,他们才是季克西信仰的根基,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
伊凡脚步一顿,有些不解:
“先生,您的意思是?”
“谢尔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留下的裂痕需要弥合。”
三齐的传音带着洞察一切的清明:
“你需要有自己的根基,不是靠强权,而是靠真正的引领。去给他们一场‘洗礼’——不是谢尔盖那种形式主义的仪式,而是用你的印记,唤醒他们内心真实的信仰之光。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神恩从未远离,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伊凡心中一震,立刻明白了三齐的深意。
这不仅是在帮他建立自己的势力,更是在从根本上重塑季克西的信仰生态。
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以神念回应:
“我明白了,先生。我这就去。”
“对了,我让人送了一枚可以帮助壮大精神力的丹药过去,你记得化水给他们服用… …嗯,效果应该比你们的圣水好的多。”
三齐觉着,所谓圣水,应该也是经过信仰之力圣辉加持过的一种药剂。
抛开治疗效果不谈,灵犀丹对精神力的帮助肯定比那玩意儿要强… …
… …
伊凡拿到丹药后。
径直朝着见习教士居住的、显得有些简陋和拥挤的教区走去。
那里聚集着大量心怀虔诚却缺乏指引、甚至曾被谢尔盖体系中资深教士们边缘化的年轻信徒。
在灾变后,各教区其实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收拢天生精神力强大者,作为教会的后备力量。
这相当于把所有的信众用筛子过了一遍。
只是以谢尔盖,或者干脆说以现在教会的实力,还不足以大批量培养教士。
一如在修士学院建立之前,开脉修士的培养极其困难,是一个道理。
不过那道门槛,终究只是凡人。
况且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资深教士,也不见乐意有人来分润自己的权柄。
即使季克西这犄角旮旯已经小的不能再小了… …
… …
伊凡的到来,悄无声息,却瞬间在营区引起了轰动。
他之前广场显圣的景象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开,那纯净而浩瀚的圣辉,那气息的威严,对于这些底层信士而言,不啻于神迹亲临。
当他们看到伊凡本人出现在这片他们居住的区域时。
激动、敬畏、难以置信的情绪交织在每一张年轻的脸上。
伊凡没有摆出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态。
他穿着朴素的修士袍,神情温和,目光扫过这些大多面带菜色、眼神却带着纯粹渴望的年轻人。
“兄弟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裴先生教导的那种将圣辉融入声音的技巧,直抵心灵:
“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怀揣着对主的虔诚来到这里,却可能在迷茫与困顿中挣扎。”
他依照三齐的建议,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分享起自己最初接触信仰时的懵懂,在圣彼得堡撤退路上的艰辛,以及触摸圣母像时那份难以言喻的触动与召唤。
他的话语真诚而平实,这让年轻的见习教士们感到前所未有的亲近。
“主的目光从未远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