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瑞赶到工地的时候老侯正在一号车间负责主持装修工作,老苗在二号车间工地,负责钢结构的安装,对接,以及焊接任务布置工作等,小方居中调度,三个人精诚配合,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厂房建设速度进展很快,一天一个样。
王云海再次来到工地,简直吓了一跳,直言此前已经知道了钢结构建造会很快,没想到速度会这样快。
林瑞很满意工地给他带来的震撼,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便开始了检查工作进展情况。
林瑞对自己亲自挑选的老中青三代工地头头们询问了一下工程进度,得知的答案是:工人拼命赶工,没有一个懈怠的,大概工期会比预期提前至少一周。
林瑞很是满意,但是,赶工程可以,他又再一次叮嘱了三人,必须保证工人的安全,特别是中午的最热的时候,必须休息,一旦发现工人不适,必须立刻带去就医。
最主要的是,工地上的凉白开,绿豆茶,防暑药水这些必须不能少。接着,林瑞又把王云海介绍给了三人认识,并且说以后王云海会经常来巡视工地,希望他们认真对待。
三人这才正视起这个小年轻,本以为是个小跟班,没想到是一位领导。
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位干部,都是大人物。三人自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做好工作,随时接受领导的检查。
而林瑞也告诉了三人,王云海只是检查以及遇到问题,他会提出问题,但是,工地建造方面,依旧要以他们三人意见为主。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林瑞将不会常驻工地了。
王云海对林瑞越发的感激,他觉得这是林瑞在以自己的威望,给他铺路,这让他对林瑞越发的尊敬。
自小生长在官员家庭,各种官员他见的多了,特别是这么多年,有知道他背景的,有不知道他背景的,从没有如林瑞这样,会为一个不相干的人铺路。
王云海认为,这就是胸襟,林科长的胸襟,有如大海的胸襟,怪不得人家能成大事,王云海都觉得,自己的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林瑞带着王云海,一边给他介绍着工厂的规划,一边给他介绍着这些钢构是如何操控的,厂房为何要这样建立的。
从头走到尾,林瑞说了一路,王云海也听了一路,在这一路走来,王云海感触最深。
他原本以为一个工厂的建设,就是在空地上造出厂房,建好库房,给员工再建好宿舍,安装好设备,招收来工人,那一个工厂就可以进入生产阶段了。
事实却是,经过林瑞的介绍,王云海才了解到,工厂的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提前规划好的,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每一栋建筑如何建造,才能尽可能的合理,节能,方便,最重要的是还要预留好以后产能的扩充的地方,这都是要一开始就计划好的。
巡视完这两个工地之后,林瑞又带着王云海看了后面那些平整好的地方。
在厂房的后面,两间大仓库已经打好了地基,就等钢结构件到厂,就可以进行组装建造了。
再往后面,就是一大片空地,林瑞介绍,这是为了后期电风扇厂的二期工程扩建准备的。现在,这个地方可以留作停车场,安装一些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以丰富工人的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
在这片最大的空地后面,有一栋小的建筑规划,这是未来的阅读室,以及职工脱盲培训基地,还有职业生产技能培训基地。
到时候这栋建筑会分为两层,上下各两千平左右。上层是各种教室,电风扇厂的办公室暂时会安置在二楼,下层就是技能实操培训室,以及电风扇厂的实验室。这里,也将会是炼钢厂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林瑞着重给王云海介绍了扫盲培训,以及技工职能培训,扫盲不合格,就不会参加技工职能培训,技能培训考核不合格,就不能去工厂里上班。
到时候,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人,很可能就会被辞退,毕竟,一开始来的都是临时工吗。
而工人的升迁又分为两条路,一个是技能考核路线,这个只是升级机能等级,是跟工资挂钩。另外一个是学问晋升培训路线,扫盲班毕业,只能是成为临时工的第一步,就算你技工职能培训合格,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人,如果你的学问考核不合格,那你永远不可能进入干部岗位。只有文化考核合格的,才能进入干部岗位。
虽然这部分不会明文张贴出来,但是,一定会让工人在参加培训的时候就想办法让他们知道这一潜规则的。
王云海听到林瑞着重介绍了这一栋,在二号车间建成后,就会马上建造的培训大楼的各种功能,他不得不发出感慨:“林科长高瞻远瞩,这些员工能在林科长的工厂里当工人,真是天大的幸运啊。”
“林科长你那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让人佩服啊,我在学校里也接触到了一些资料,别的不说,就是跟老毛子比,我们跟他们之间的差距之大,都能大到让人绝望。后来我们那些同学就经常讨论,得出来的一个结果,要想追上老毛子,必须要提高全民识字率。”
“老毛子的工业实力能够这么发达,一是有着他们联盟政府有着广大的人口供他们筛选人才,还有一个就是他们比较注重人才的培养,还注重理工科技的发展。”
“而我们,这些都是最缺的,也是最难实现的,现在,林科长的这种全厂员工脱盲做法,职工技能的培训,跟其他的工厂那种师傅带徒弟,帮传带的方式相比较,无疑是效果更好,见效最快的方式。向阳炼钢厂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恐怕跟林科长的这一招妙棋分不开啊。”
林瑞叹了一口气说到:“其实,这都是被逼的,想当初炼钢厂初创,工人除了原阳钢铁厂支援的一些成熟工人,还有托关系调来的几位五级工,三四级工外,其他的要么是退伍军人,要么是优秀社员,他们几乎大字不识一个,给他们读各种操作说明他们都听不懂,看工作守则更是不认识。”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我们想找一个师傅带仨徒弟的传帮带的方式,也没有那么多的师傅帮我们带徒弟。没有办法,这才想起了脱盲培训,让每一个工人都认识字,理解字里的意思,自己能看懂机器的保养手册,背会平时工作的安全守则,然后在跟上学一样,集中进行技能培训,这才一步一步的把炼钢厂支撑起来。”
“随着我们有了更多的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干部热心奉献,甘愿牺牲自己的离退休的幸福日子,来给我们炼钢厂的这些职工进行授课。而后我们便集合全场人的智慧,便摸索出了一条扫盲,培训,考核,上岗等步骤的用工方式,一批一批走过来,才算缓解了工厂的用工压力,炼钢厂也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车间里再也不缺成熟合格的技术工人可用了。”
“从炼钢厂的这种方式来看,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既然如此,我们在电风扇厂何不复制过来?风扇厂是要一批能文能武的技能达标的工人,还是要一批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其结果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