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的圣旨甚至无法出宫、无法得到执行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能够支撑大明王朝长达 18 年之久,使其不至于灭亡。这其中的艰难程度,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够真正体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恶化,后期的情况变得越发严峻。崇祯皇帝手中能够调遣的武官数量急剧减少,而八大晋商与文官以及部分武官相互勾结,在背后对他进行阴险狡诈的暗箭伤人。在这样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艰难局面下,即使崇祯皇帝具备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也难以抵挡住清军八旗那强大无比的攻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这些不利因素的重重影响,清军八旗是否能够成功突破山海关防线,都还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未知数。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锐减,无数百姓饿死街头,死亡人数之多令人痛心。与此同时,官员们贪污腐败成风,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百姓们对这种状况怨声载道,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走向覆灭的悲惨结局。
然而,令人钦佩的是,崇祯皇帝在面临如此绝境时,并没有选择逃跑或者乞求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尽。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勇气。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使得百姓们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激发了他们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凝聚力。只可惜,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每当想到这里,嬴骜都会不禁唏嘘感叹。
嬴骜回过神来,轻轻叹了口气,对众人道:“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谣言也是可以灭国的。我大秦绝不能有此事发生。当下的我们既要应对逆反势力的谣言,也要警惕内部可能出现的权力斗争。”
李斯叹息道:“说实话,没有不争斗的朝堂,哪怕是我,也是与人争斗的。”
说到这,李斯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书房里的学生们。声音低沉的说道。“争,有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当你知道对方的治国理念无法带领这个国家达到它预计想要的地方的时候,那么你就要争,争取你在朝廷的话语权,争取你在君主面前的受信任度。”
“当年,王上的驱逐外国客卿,你们以为是怎么来的!”
李斯说的这件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逐客之令”!后来就成了汉语中的一则成语。
那是发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岁的时候,宫廷发生叛乱,牵连吕不韦。嬴政以其权势日盛、恐危君位为由,逼其自杀。不久,韩国派遣的水利专家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一事暴露真实意图:韩国意在通过大规模工程消耗秦国人力财力,延缓其东进。尽管郑国渠最终有利于秦国农业,但其初衷被认定为间谍行为。
由于吕不韦与郑国皆非秦人,且相继引发政治风波,秦国宗室贵族趁机进言,称外来客卿多怀私心,或为本国谋利,甚至充当间谍,建议全面驱逐非秦籍官员。秦王采纳建议,颁布“逐客之令”,凡非秦国人,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限期离境,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离秦途中,李斯上《谏逐客书》,系统陈述任用客卿对秦国强盛的历史作用。
例如,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而成霸业;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惠文王采纳张仪之策瓦解六国合纵;昭襄王倚重范雎强化王权。四代君主皆因客卿建功。他进一步比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若驱逐贤才,则等于“借兵敌国,送粮寇仇”。
这道奏疏不仅情理合理,而且极具说服力,秦王读完之后,对其中所言深感认同,于是当机立断,立刻废止了逐客令,并派遣使者火速追回李斯,对其委以重任。
自那以后,李斯的仕途一路顺遂,最终官拜丞相,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谋士之一。
然而,这次经历也让李斯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是一个流言蜚语,竟然就能让如此众多的人差点失去他们的未来,这其中的狠辣程度,实在是令人咋舌!
在场的人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哪里会不知道自家老师说的是什么事情。
“如果当年我没有据理力争,那么不说我,就来到大秦的这么多客卿,里面可是不乏有大能力的人。一旦这一件事真的成真了,只要一句,秦非明主,可弃之!那么还有谁会来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一旦他们转投他人,进而纷纷那么对秦国出手。试问,大秦还有未来吗?”
想到那时候,嬴骜心中感慨万千,不禁轻叹一声。幸亏他亲爹不愧是能够后来一统六国的男人,头脑依然清醒,否则,又怎能有统一六国的机会呢?要知道,后世所谓的“大一统”概念,正是秦始皇所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但凡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朝代,没有一个不渴望实现大一统的。若是有人对此毫无想法,呵,恐怕他的脊梁骨都会被人戳得粉碎!想想那某位江东鼠辈吧!
“因此,往小处说,一言可杀人,一言可救人。往大了说,那就是一言可灭国,一言可兴国。”嬴骜的声音轻柔,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是啊一句话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往大处说,一句话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李斯心里默默的想到。不免想到王上发出逐客令后的那段时间,他甚至感觉他那时候,真的是再也没了未来没了希望。还好,还好。。。。。。。
“所以,这便是大王为何要在各地设置密探的缘由所在。这不仅是为了防范他国的间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够及时洞悉民间的舆论动态,对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与此同时,加大对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忠于大秦的杰出人才。”
听完李斯的这番话,众人皆纷纷颔首,表示已然理解了李斯所言的全部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