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一扫众将,透过大帐,看向远处盛京城方向。
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爱将所言极是,朕决定分兵攻打各城。”
“平西王。”
“末将在。”
“率关宁铁骑,围困盛京。”
“城内哨骑、城外信使,休得放入城。”
“朕给你开花弹三千枚,每日射进去一百枚、每夜射进去一百枚。务必让城内旗人,不得安生。”
“大营之内,要遍设旗帜,以为疑兵。”
“末将遵旨。”吴三桂大声领命。
大明各军,除了神机营,就只有他的关宁军,有大明车炮,可担此重任。
“平辽伯、高总兵。”
“末将在。”祖大寿、高第立马出列。
“速率所部兵马,围攻辽阳。此次出战,抓获旗人,不必再杀,全部押到盛京来。”
“陛下,《杀胡令》不执行啦?”高第惊问。
听到这一问,众将一惊。
始作俑者的郑成功、张煌言,则是一阵紧张。
崇祯笑笑:“这《杀胡令》,为辽东百姓复仇,长辽东汉人士气,是神来之笔,郑总兵、张副总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谢陛下圣恩。”郑成功、张煌言泪目不已,感动不已,急忙跪下。
崇祯走上前,亲自扶起,感慨道:“如今,朕大军前来。此令,已完成历史使命。”
“朕抓旗人,是想换回盛京城内的汉民百姓。他们够悲苦,朕不忍心,他们死于战事。”
“陛下圣明......”王永吉带头,众文臣武将,大声称颂。
崇祯一句话,既肯定了残酷的历史,也扭转了残酷的历史。
祖大寿、高第急忙领命。
“平东侯、平南侯、高杰。”
“末将在。”刘泽清、马士英和高杰急忙出列。
“速率所部兵马,攻打抚顺。”
“末将遵令。”两侯一将,大声领命。
“郑成功、张煌言。”
“末将在。”
“速率所部兵马,攻打海州、盖州、耀州,及周边一众堡垒。”
“末将遵旨。”郑成功、张煌言大声领命。
他们手底下,四万精兵、六万新募壮勇,正好全部撒出去,四处开花。
“李忠、戚元辅、戚元弼。”
“末将在。”
“各领三十门大明车炮、五千炮兵、五千燧发枪枪手,助三路大军,扫荡辽东。”
“末将遵旨。”三员大将大声领命
郑成功、张煌言,祖大寿、高第,刘泽清、马士英、高杰,三路大军的主将,均大喜。
有了大明神机营火炮、火枪支持,他们攻城,岂不是更加容易?
看三路大军很是满意,崇祯继续道:“诸位,破城之后,全力搜集旗人粮草、木炭,召集城中汉人百姓,全部解运中军大营,作久围死困之计。朕要集辽东之力,一举灭清”
“告诉辽东百姓,为官军出力,助朕杀敌者,优先赏赐田亩。”
“末将遵旨!”众大将大声领旨。
“父皇,儿臣请命,随军出征!”永王朱慈炤突然请命。
“父皇,儿臣亦请命,随军出征!”定王朱慈炯也大声请命。
崇祯一怔、众臣更是当场愣住。
“慈炯,慈炤,你们不怕危险?”
“父皇,儿臣不怕!”朱慈炯、朱慈炤顶盔贯甲,手握秀春,意志坚决。
“好……”崇祯大喜:“是该随众将出力了。”
“方正化。”
“内臣在。”
“率一百东厂兄弟,护卫定王,随郑总兵出战。”
“内臣遵旨。”方正化大声领旨。
“徐缺。”
“臣在。”
“率一百锦衣卫兄弟,护卫永王,随平辽伯出战。”
“臣遵旨。”徐缺也大声领旨。
“谢父皇圣恩!”朱慈炯、朱慈炤立马跪谢。
郑成功、祖大寿则是一阵紧张,这仗,既要打赢,还要保护好两位皇子,责任重大啊。
崇祯也看出了郑成功和祖大寿的心思,严肃道:“慈炯,慈炤,你二人入军,当从小兵做起,只许杀敌,只许抚民。”
“不许发号施令,更不许干扰平辽伯和郑总兵的指挥。违者将军法严惩。”
“儿臣遵旨!”朱慈炯、朱慈炤急忙大声领旨。
祖大寿、郑成功揪着的心,终于落下。
“王尚书。”
“臣在。”
“迅速传令王家彦、黄得功、史可法,全力组织辽西军民,为大军运送粮草。”
“臣遵旨!”王永吉大声领旨。
“军师。”
“臣在。”
“取纸笔来,朕御驾亲征,当给辽东、辽西军民,写一封安民告示。”
“臣遵旨。”
何庄急忙取来纸笔,崇祯挥毫泼墨,立马写就。
只见,告示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辽东父老乡亲听真,朕,乃大明崇祯皇帝,今亲率天兵至此,扫荡建奴,光复辽东。”
“尔等所受苦难,朕心戚戚。今日王师已至,必为尔等报仇雪恨!”
“朕大军所至,必护汉民周全!尔等勿惊勿惧,各自安守家园。官军严禁扰民害民,违者立斩!”
“凡辽东、辽西汉民百姓,助朕杀建奴、运粮草、守城池、杀建奴、出大力者,皆为功,必重赏!”
“除银票赏赐外,每立一功,赏恩田十亩,军中文官录功,战后即兑!”
“凡知晓旗人藏匿粮草、兵器、奸细者,速报官军,查实论功,同赏!”
“朕深知,军民同心,其利断金!辽东,是大明的辽东,亦是辽东汉人之辽东。”
“辽东兴亡,匹夫有责。歼灭建虏,光复家园,共享太平,在此一举!”
“大明崇祯皇帝御笔!”
众将看毕,大喜,崇祯皇帝此信一出,辽东、辽西百姓,一准沸腾了。
天不寒了,地不冻了!
全民杀敌,就在今朝!
(各位亲,评分不足,求点赞,求五星书评。左滑到首页可评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