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嫔弹弹衣袖上不存在的灰,言笑晏晏,看着魏答应好一会,慢悠悠的说道:“人是得有点自知之明,长得这般的朴素,还是别穿得太艳了。终归是东施效颦,穿上了也不是珍妃。”
珍妃喜欢鲜艳的颜色,宫里就没人不知道的,这魏氏如今也穿起了这鲜艳的颜色,那头上还别了两朵红梅,看着不伦不类的,真以为是珍妃,人家有那样一张脸。
那大红大绿在人家身上,都是陪衬。
就魏氏这瘦削的样子,那衣裳就撑不起来,看着跟偷了凤凰尾巴的山雀一样。
魏答应眼睛通红,纯嫔的讽刺她听到耳朵里,只觉得纯嫔自己活该被皇后夺了妃位。
“回去吧,别在这里杵着碍眼了。”纯嫔又不是什么大善人,魏氏敢算计她,那自然要受着后面的代价。
珍妃那样‘淡然’的人,都特意的派人过来教训魏氏,可见魏氏真的是太让人讨厌了。
让人讨厌好啊,珍妃讨厌她、皇后厌恶她,她这不是想做什么都可以。
魏答应委委屈屈的回去了,心里一点也不太平,家里若是起不来,她手里也不能有钱,没有钱,在后宫里是寸步难行。
于穗岁让人去教训了魏答应,转头就去跟乾隆说了。
“皇上,这样做没大事吧?我只是让人去说了几句,没打她。”于穗岁说的有点绿茶,她搂着乾隆的腰,仰头可怜兮兮地看着乾隆,眼里还氤氲着雾气。
她这对付女主,谁知道转头老天爷会不会搞什么幺蛾子。想起之前自己重生好几回的经历,她希望老天爷是个长了眼睛的。
乾隆不在意,这个魏氏太能惹事了,现在想起来,他那天真的是糊涂的离谱,怎么就跟一个宫女睡了,是扁的还是圆的都记不得了,还是让皇后好好的管理一下后宫,多约束一下宫女。
也怪皇后这性子太过宽容大度了。
“没事,魏氏自己心眼太多了。”乾隆说了一句,又想起于穗岁之前说的,那魏家是明买暗抢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给从良籍变成了奴籍,这可不是好事。
“李玉,你去跟内务府说一声,魏家这样的恶奴,宫里是留不得的。”这样的人,留着也是祸害,万一以后钻到了机会,这样的人留在宫里,也是危险。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乾隆觉得一切有可能的危险因素都要扼杀在摇篮里。他又想起了前朝的宫女谋杀皇帝的事,立刻又吩咐了李玉去了一趟富察皇后宫里。
富察皇后真的是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
临近年关,本来事就多,乾隆又吩咐一堆,她实在忙不过来,只好求了太后,让她接了娴妃过来。
娴妃开始还不敢,支支吾吾的问了太后。
太后一挥手,“去吧,皇后是个大度的,她说要你过去帮忙,那肯定是真的,不是说什么客套话,也不是骗你。”这点她还是有把握,她跟皇后很多时候,是有一点同病相怜的,盖因乾隆有时候不做人。
娴妃去了,富察皇后说什么她做什么,一点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
嘉嫔的禁足也解了,她又凑到了富察皇后跟前去,她也想要去乾隆面前,但奈何乾隆不理她。
嘉嫔哭哭,又只能别别扭扭的去找皇后,她总得在宫里找个靠山,哪怕这个靠山之前压着她不许封妃,还让海贵人在今年中秋得了愉嫔的位置。
说起愉嫔,嘉嫔咬牙,这个也是个刁钻的。
作为皇后最亲近的舒嫔,也是分派了任务的,这宫里要贴的那些福字、对联什么的,都由舒嫔一个人负责。
舒嫔也知道,自己靠着皇后,肯定是要帮着皇后做事的,不然谁愿意白白的养一个人。
舒嫔不愧是书香门第,这家里有过纳兰容若这样的大才子,那书画造诣上,比起一般的宫妃来说,好得不是一点半点的。
乾隆思来想去,觉得舒嫔能跟他探讨两句诗词佳句,又翻了一次舒嫔的牌子。
舒嫔:“……”天塌了!
她不想见乾隆啊,真的一点都不想见,她一见到乾隆,就想起他的那些诗,谁家才华横溢到一天至少能写一首诗啊!
可是,不得不见!
舒嫔让人去通知了高贵妃的人,想要高贵妃截胡她。
可惜,高贵妃的人来了,乾隆却没有走,舒嫔只能维持自己礼貌的笑容,“皇上请喝茶。”
“朕今日新写了一首诗,你过来鉴赏一番。”乾隆早晨见到了一只喜鹊,立刻诗性大发,当即叫李玉研墨铺纸,写下‘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侯,厌听为呼晴。’
舒嫔蛾眉紧蹙,乾隆这诗不怎么样,这字也不怎么样。
看着这宣纸上几行潦草的字,形神俱无,舒嫔想要骂人话已经到了嘴边,又只能看着乾隆的给咽回去,“皇上的诗很写实。”这是她能说出来的最好的一句话。
冬天盼着下雨?她觉得乾隆真的该去看看太医了。
乾隆还想听舒嫔继续夸赞,但舒嫔说完这一句,就没有花了,乾隆又皱着眉,没了?
舒嫔心里深深的吸一口气,只能转移话题,“皇上,听说花房里培育出一种红绿双色梅花来,臣妾还没有见过,今日可有缘一见?”
乾隆:“朕让人将那几盆梅花送去太后她们那里了,你若是相见,去给太后请安,问问太后能不能看。”他自己留了两盆之后,剩下的送到了太后、皇后、贵妃、珍妃那里。
舒嫔本想着跟乾隆出门,到时候再找个理由,现在第一个理由失败,只能再想其他的。
“皇上,臣妾……”
舒嫔的话还没说,乾隆就打断了,他觉得舒嫔这说话干瘪,没有意思,还不如找珍妃说话,“朕还有事,先回去了。”说了就站起来走了。
舒嫔这人还是没有什么意思,说话都带着一股子畏畏缩缩的,一点也不像纳兰氏出来的格格。
舒嫔:!!!!这是什么好事,她立刻低下头,做出一副难受伤心的样子。
乾隆头也不回的带着自己的‘佳作’去了于穗岁的万方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