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沫回到文华东方,这一次他算是收获满满,那本青铜古书,根据夏沫的推测,十有八九是一件空间类的法器,就是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强。
这一晚,夏沫接到了体育总局某位詹姓领导的电话。
这位领导和夏沫打过几次交道,彼此之间还是有点香火情的,关键是人家情商高,会说话,上来就是各种拉关系和套近乎,到最后才言辞恳切地出言邀请夏沫去参加几天之后的京城马拉松,说是想请他为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打个样。
从巴黎奥运会之后,夏沫已经一年多没有参加任何体育比赛了,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但最惋惜的肯定是要数体育总局的各位领导。
不过夏沫并不属于体制内培养的运动员,人就是过来玩票的,体育总局再不愿意,也奈何不了夏沫这样的功勋运动员啊,何况人家还是明星,生财有道。
你叹息人家浪费才华,人家笑你看不穿——夏沫今年在电影和歌手这两大行业同时发力了,成绩也是相当不错,荣誉拿了,钱也没少挣,还有必要过来累死累活的玩田径?
至于这次的请求,则是跟体育总局内部刚出台的马拉松新规存在很大关系。
无论是国内外,重要的马拉松赛事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两个时间段。十月之后,国内又逐渐进入了适合奔跑的黄金季节,气温不冷不热,也容易出成绩。
按照原本制定的计划,11月2号那天,华夏一南一北,会在京城和杭城同时举行两场重要的马拉松赛事。
京马和杭马都获得了华夏田协的官方认可,属于田协的金牌赛事,且获得了国际田联的金标认证(world Athletics Gold Label)。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这两项赛事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结果国家高层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意见:“国家每年举办这么多的马拉松比赛,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华夏的马拉松成绩依旧是惨不忍睹。这还搞什么搞啊?与其劳民伤财去追求短暂的热闹,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上。”
也不怪上面发飙,过去几年,马拉松在华夏实在是太火了,火到几乎每个县城都在办。
这本来是件好事,全民参与嘛。只要参与的基数足够大,总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好苗子。这句话揭示了体育运动人才培养的核心逻辑,且已经被国内外的实践反复验证。
可问题是参与基数只是人才涌现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华夏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早已经发展得足够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这一轮又一轮地筛选下来,稍微有点天赋的都被选拔出来了,遗珠肯定有,但绝不会太多。
最关键的是,马拉松已经逐渐变味了,慢慢变成了一种城市营销和政绩工程。
有些地方花一千多万办赛,大部分预算都花到了请外籍选手和明星表演上,真正为跑者服务的钱却少得可怜。
有的赛事,甚至连基础的医疗保障都做不到,就连选手跑到电解质紊乱昏迷都要很久才能等到救援。
为了提高自己赛事的吸引力,赛事举办方一次又一次地加码赛事奖金,去吸引那些国际选手,尤其是非洲选手过来参赛,这就造成很多华夏的比赛,前三名却没有一个华夏人。
华夏的马拉松水平,跟国际选手的差距太大了,绝不是举办几场马拉松比赛就能拉平差距的。
还有华夏的马拉松比赛虽多,但近八成都是野鸡赛事,也就是没有认证的赛事。
一场马拉松赛,认证与否的区别就是田协对赛事的筹备有无监管和把控,这会直接影响比赛的安全性。
说白了,很多赛事的举办,初心就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华夏选手的国际比赛成绩压根没有一毛钱关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那些野鸡公司,盯上的都是举办一场马拉松能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
举办马拉松的直接收益大致分三块。
第一就是报名费。这些年报名费也是水涨船高,从一开始的五十元,一路上涨到基本过百,大一点的赛事甚至还要超过两百。
一场马拉松动不动就是万人参赛,这一块的收入那至少就是大几百万。如果再搞一些慈善票的噱头,一张票卖个三五千也不稀罕。
第二就是衍生品,比如印上比赛logo的t恤、遮阳帽,还有眼镜、速干衣、蓝牙运动耳机等等,当做纪念品卖给参赛选手,这一块单是品牌授权费就能拿不少。
最大的一块利润还是来自于赞助费。
玩马拉松的,大多都是经济实力不错的新中产,所以很多车企,高端运动品牌都特别喜欢赞助马拉松。这些早在十几年前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冠名赞助商1000-1200万;合作伙伴500-800万,赞助商300-500万、供应商80-200万。到了现在,这个价格只会更高。
而举办一场万人马拉松的成本,大多在一千万左右,这其中的利润,不用细想都知道高得惊人。
如果说地方政府还指望赛事能够拉动消费,带动旅游,为当地经济贡献一点数据,那些野鸡公司则是完全没有底线,它们就是直接冲着钱来的,大多是几十个人的小公司,连最基本的比赛流程和礼仪都搞不清楚,就敢来承接赛事的组织工作。
苏州太湖马拉松比赛时,工作人员给领先冲刺的选手塞国旗,干扰运动员的比赛节奏,导致选手痛失冠军;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上,运营公司的员工下到场内拉拽冲线冠军……这些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两场比赛的协作运营方,都是同一家公司。
体育总局经过了一场大辩论,最后出台了2025新规,对国内过热的马拉松比赛及时踩了一脚急刹车,或者说是刮骨疗毒。
新规直指那些凑数的马拉松项目,还有过高的赛事奖金。矛头直指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安全红线,不能再拿跑者的生命冒险了;第二是财政黑洞,不能再把举办马拉松当成面子工程了;第三则是针对各种监管乱象下手。
新规概括起来有四点:所有区县级及以下c类赛事将不再举办;高债务风险的地级市不能举办马拉松;控制城市赛事数量;进行项目精简,只保留全马和半马,取消“欢乐跑”和“健康跑”等短距离项目。
在叫停大部分比赛的背后,实际叫停的是那种盲目跟风的发展方式。
体育总局的意思很明显,无论是运动,还是城市的发展,都不能只顾表面上的热闹,更要算清楚安全账、经济账,还有民生账。
不过体育总局也担心这一次的重拳出击,会打击广大业余跑者的热情,导致华夏的马拉松成绩整体衰退,那时候大家的脸上可就都不好看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华夏自己最顶尖的优秀运动员,在几场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上,赛出水平,赛出成绩,让大家真正明白,当前这种“撒钱请高手参赛”的做法,对提高华夏马拉松的成绩帮助有限。
真正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进一步深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请进来”不仅是请几个外国选手过来比赛,更紧迫的是引入国际顶尖的教练、体能师、营养师,将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化地植入华夏田径队。
“走出去”则是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华夏选手长期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进行高原训练,沉浸式地体验和学习最前沿的训练模式。
这才是那位总局领导给夏沫打电话的根本原因:在他心里,也只有夏沫才有这种创造奇迹的实力。
现在华夏马拉松项目上,顶尖男子选手的水平在2小时08分至2小时10分左右,而前来参赛的非洲顶尖选手大多具备2小时05分至2小时07分的实力。
别小看这三到五分钟的差距,在马拉松领域,这就是一道巨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