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出去的又回来了,还有的想着出去却并没有机会出去总是这样一直窝在家里一辈子,还有的出去了再也没有机会回来。有的不想回,还有的回不来!
能像他们存金存银这哥俩儿如此这般的还真的是不多,好在他们自己还有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满足感。就是整个半坡村这样的人家再也找不出来第二家来!
这小小的村落,就像一个奇妙的旋涡,牵扯着每个人的命运。那些回来的人,带着外面世界的疲惫与沧桑,眼中却也有了几分沉淀后的从容。他们把外面的故事讲给窝在家里的人听,引得那些未出过门的人满心向往。
而那些出去后不想回来的人,在繁华的都市里扎下了根,用汗水换来了梦想中的生活,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故乡那袅袅的炊烟。至于那些回不来的人,有的是被命运的巨浪拍在了远方,有的则是在外面遭遇了不测。
村里的老人熟悉的越来越少,还仅仅剩下来的有限的几位也就只能是坐在村口的老树下,凭借着自己一个人的记忆印象模模糊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只是默默地抽着旱烟,他们知道,这就是人生,有去有回,有得有失,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离开或归来的会是谁。
经过了自己这身边的认识的越来越少了,有的还仅仅只能是凭借着自己的印象打听着对方家里的老人是谁?以此作为搜索新的印象记忆。
“都是咱这自己一个村庄里的还能不认识?”还真的是不认识,这要是在外边,近点儿的哪怕是咱那县城里的大街小巷遇见都还不一定就能认出来!
当有些孩子老远看见了自己也就想着跟自己打招呼“爷爷!”“这孩子还认得自己?”“你不认识我啦?我是谁谁家里的。”“啊,是小晨吧?”“嗯。”
一看这位老人并不能认出自己来也就有了一些避讳,等着再次遇到的时候有意走过去了不再打招呼也没有什么反应。这样的机会多了也就觉得有些心安理得了!“不跟他自己打招呼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不提就不会认出自己来!”
再说在这里的还是县城里的城乡结合部,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来人口挤在一起也就更是忽略了自己的礼貌,也只有在过年过节回家的时候近距离接触交往这才不得已而为之重新开始拾捡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教导给自己的。
看见了熟悉的人究竟是主动打招呼好啊,还是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再去联络感情?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生疏就在这里的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不再像过去那样该着怎么教就得怎么教。张口就来……哪里还能有机会顾得上如此这般的挑挑拣拣,还得等到合适的时候?
村里新来了个年轻人,他充满朝气,对村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挨家挨户地拜访,主动和老人们聊天,打听村里的过往。那些老人们一开始还有些戒备,但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也打开了话匣子,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年轻人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打算整理成一本关于半坡村的书。
存金存银兄弟俩也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兴趣,他们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分享给年轻人。年轻人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随着时间推移,村里的氛围似乎有了些变化,那些原本生疏的人之间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孩子们也受到影响,重新学会主动向长辈打招呼。半坡村这个小小的旋涡,仿佛又有了新的活力,人们在回忆与交流中,渐渐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情感,也更加珍惜这有去有回、有得有失的人生。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这份新活力中时,村里突然来了一群开发商。他们看中了半坡村的土地,想要在这里开发旅游项目。这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波澜。老人们担忧地聚在一起,他们舍不得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土地;年轻人则在憧憬与担忧中徘徊,一方面希望能借此改变村子的面貌,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原有的宁静与温暖。存金存银兄弟俩也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这是一个改变村子命运的机会,但也担心会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那个记录村子故事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组织村民们一起和开发商谈判,希望能在开发的同时保留半坡村的特色。经过一番艰难的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半坡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那小小的旋涡,依旧牵扯着每个人的命运,只是在新的浪潮中,人们更加坚定地守护着彼此间的情感。